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采用喷雾法和注射法分别测定了速灭杀丁对中华稻蝗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胃毒LC50为2.68μg/ml,LC90为16.11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4.2982+1.6416x,相关系数r=0.9686;注射毒性LC50为0.13μg/ml,LC90为0.86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3.2447+1.5677x,相关系数r=0.9806。同时观察了注射药剂及蒸馏水对照24h,48h后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未发现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现象。  相似文献   
53.
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8种蝗虫(槌角蝗科2种,剑角蝗科6种)前肠内部形态结构及分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蝗虫前肠Ⅱ和Ⅳ区齿在排列方式上属间差异较明显,属内变化不大.但佛蝗属3种蝗虫在这两区脊上齿的排列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4.
本文试验了用蝗卵饲育虹鳟稚鱼,结果表明,虹鳟稚鱼生长快,疾病少,管理方便,成活率高.并阐述了虹鳟稚鱼蝗卵饲育的有关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55.
记述了采自福建省的卵翅蝗属一新种:德化卵翅蝗(Caryanda dehuaensissp.nov.),该新种近似于白尾卵翅蝗(Caryanda albufurcula Zheng 1988)。  相似文献   
56.
通过检查标本和总结文献资料,首次研究报道了现已认识的蹦蝗属Sinopodisma Cha ng共 26种的名录及分布地,编制了中国蹦蝗属分种检索表,为蝗虫分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7.
突缘拟凹背蝗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rginis Zheng et Mao在云南大理地区1年发生1代,产于土中的虫卵于9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卵期平均90.5d;蝗蝻5龄,历时184.5d,主要以3龄蝗蝻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不久即交配交卵,每雌虫平均产卵24.9个,成虫寿命18-23d,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继死亡,已知有多种天敌。  相似文献   
58.
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活于云南省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瘰疣螈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在大理地区繁殖期一般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窝卵数为96.43±6.14枚,孵化期20~23 d,人工孵化率80.5~92%;自然孵化率72.2~80.9%;对不同日龄幼螈的形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外鳃萎缩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59.
为探究鲍笼养过程中污损生物的有效防除,于2012年5-10月,用甲虫螺、疣荔枝螺和蛎敌荔枝螺三种不同螺类分别与鲍混养,其养殖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甲虫螺>蛎敌荔枝螺>疣荔枝螺.进而以甲虫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混养配比下,对防除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研究,并探究甲虫螺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甲虫螺数量的增加,笼内壁污损生物逐渐减少,其覆盖面积比例从52.8%降到了6.8%.当每笼中甲虫螺的数量达到6只时,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降到较低水平,再添加甲虫螺,污损生物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由此认为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为最佳混养密度比例.  相似文献   
60.
寄主植物对中华稻蝗四龄若虫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α-NA、α-NB为底物测定了经狗尾草、水稻、小麦三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喂1 d、3 d和5 d后中华稻蝗四龄若虫雌、雄虫的酯酶比活力.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中华稻蝗四龄若虫的酯酶有诱导作用,且水稻组酯酶比活性显著高于狗尾草组和小麦组.以α-NA为底物测定酯酶活性,喂食1d后,水稻组雌、雄虫酯酶比活力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35、2.00倍和1.44、1.63倍.喂食3 d后,水稻组雌、雄虫酯酶比活力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40、1.67倍和1.62、1.43倍.喂食5 d后,雌虫酯酶比活力水稻组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63、2.00倍,雄虫酯酶比活力水稻组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2.00、1.71倍.上述结果可能与不同寄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物质对酯酶的诱导作用有关,且在三种寄主植物中水稻的诱导作用最强.饲喂同一寄主植物1 d、3 d 和5 d后,害虫体内酯酶比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趋势是饲喂1d后的酯酶比活性稍高于饲喂3 d和5 d后的,这可能是害虫在饥饿后进食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寄主植物诱导后中华稻蝗体内酯酶对不同底物的水解能力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