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83篇 |
免费 | 389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2篇 |
丛书文集 | 176篇 |
教育与普及 | 22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50篇 |
现状及发展 | 54篇 |
综合类 | 42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94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197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65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41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利用XPS研究了在超高真空条件下形成的Au—Si(113)界面初始阶段的室温反应,测量了Si2p、2S和Au4f光电子发射峰的强度和能量位置随Au复盖量的变化。所有的结果都表明,与Au—Si(111)和Au—Si(100)系统一样,存在一个发生界面室温反应的临界Au厚度~5ML,从而推断,这个现象可能是Au—Si界面形成过程的普遍特性。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还讨论了Au—Si界面形成的可能模型。 相似文献
52.
本文给出了常见的简单双原子分子严格意义上的各类分子轨道图,并从周期律出发,讨论了分子轨道图与物质结性质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3.
缝端奇异边界单元和界面裂缝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不同材料的界面裂缝缝端应力情况很复杂,但是在拉剪荷载作用下,仍然存在主 导缝端奇异特性的特征参数──应力强度因子,且其主导奇异项仍为1/2,因此可以采用1/4 奇异边界单元模拟缝端的位移场和应力场。作者沿界面引用边界元,在界面裂缝周围引入1/4 奇异边界元,给出了计算异弹模界面缝复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格式,定义了界面裂缝的等效能 量释放率,探讨了界面裂缝的断裂差别指标,并应用于混凝土坝与岩石地基的界面裂缝扩展分 析中,得到一些有关坝工安全的重要提示。 相似文献
54.
在弹性圆筒理论和剪滞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界面相与界面层效应的力学简化模型。据此对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完成了I型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析,它有以下特点:①引进界面层,各项分析所得结果均含有界面层材料性能及几何参量等信息,因而能更好地用于材料设计与界面调控工艺;②不仅给出界面剪应力,还可给出界面正应力(或剥离力),因而更适用于分析界面分离,界面脱粘,基体开裂临界应力和纤维桥联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55.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百里香酚兰在水 /硝基苯界面的离子转移行为。根据百里香酚兰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和电化学性质 ,讨论了界面离子转移机理 ,并计算了转移离子的标准转移电位 ΔWOφ0 和标准吉布斯转移能 ΔWOG0 。实验所测半波电位 ΔWOφ1 /2 - p H曲线与理论公式相符 相似文献
56.
本文用平均场重整化群方法,研究两处材料交替形成铁磁超晶格的界面磁性,讨论了界面磁性与界面体层耦合强度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7.
58.
朱锦Kun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1):17-21
研究在FOXBASE或FOXPRO环境下,把参数传递到汇编语言,并以制造精美的立体界面为例,说明参数传递的基本原理.CPU寄存器在这个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扩展程序的编写方法. 相似文献
59.
60.
通过MOS结构C-V特性曲线和C-V特性滞后曲线,对不同淀积条件下的SiO2-Si界面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热氧化法和PECVD法生长的SiO2膜界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其界面电荷密度有所不同,与热氧生长膜的界面电荷密度相近,比PECVD膜的界面电荷密度稍低,且其界面基本上呈现负电荷中心,根据俄歇电子能谱的结果,对其界面负电荷的形成作了定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