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179篇
教育与普及   4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1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729篇
  2009年   847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坛杰出的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在作品中 ,奥斯丁运用了大量的表示感叹的结构形式 ,并使它们在人物刻画、主题揭示以及反讽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用 ,揭示了奥斯丁高超的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12.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3.
114.
将DV电影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个人化写作”,并进而阐述了“个人化写作”的内涵、DV电影“个人化写作”的技术、经济基础及其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各艺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艺术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这种趋势的形成与发展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也是完全可以解释和证实的。因此,超越于分科型艺术课程的综合型艺术课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6.
宋瓷艺术的审美与功用相依附,犹如灵与肉,刃与锋芒的互载。它更是其所存在的那个时代所有今天所能体察到和不能体察到的文明的综合产物。抛弃功能和隐逸时代背景谈宋瓷的审美同样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7.
论述了时代、民族、个性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举出了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学术流派的具体事例,阐述了在绘画创作中民族传统是土壤、时代是空气、艺术家的个性是推动力的观点,及如何处理三者间的关系,提出艺术家个性化的误区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8.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19.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要体现出独到的人文识见和非凡的思维品质.置身新世纪,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舞台,当代中国戏剧正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拷问、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人格的反思,把一部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这种人文精神,为打造中国戏剧的现代品格提供着积极动力,也构成了当今中国戏剧的鲜亮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0.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