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5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529篇
系统科学   106篇
丛书文集   718篇
教育与普及   64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1篇
现状及发展   112篇
综合类   15880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36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731篇
  2013年   665篇
  2012年   699篇
  2011年   837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869篇
  2008年   905篇
  2007年   884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685篇
  2004年   618篇
  2003年   807篇
  2002年   791篇
  2001年   829篇
  2000年   546篇
  1999年   446篇
  1998年   417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334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220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外消旋、左旋和右旋反式-2,2-二甲基-3-异丁烯基环丙烷羧酸(菊酸)和它们的酯,经臭氧化反应很方便地以较高的收率制得了外消旋,左旋及右旋反式-2,2-二甲基-3-醛基环丙烷羧酸(蒈醛酸)和它们的酯。本文叙述了臭氧化反应可能的过程及其机理,研究了反应的温度和溶剂等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2.
本文以瞬变应答法研究了CO_2在镍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过程的机理。通过对响应曲线的分析指出H_2和CO_2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发生竞争吸附。CO_2的甲烷化存在着两条平行路径,一是解离吸附的H_2与气相CO_2反应生成CO,再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另一路径是吸附的H_2和吸附的CO_2发生反应,生成中间化合物,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它不经由生成CO。这两步平行的基元反应也是总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843.
通过理论分析,导出了题述速率方程的近似解。该解考虑了液相中存在平行反应时,被吸收气体在各反应中的不同平衡浓度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采用搅拌反应器,以二乙醇胺为有机胺,吸收和解吸温度分别为353K和373K,系统总压0.104MPa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对该解作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胺催化吸收的穿梭机理中,消耗的游离胺大部分在膜内再生。界面游离胺浓度下降所引起的传质推动力减小是影响胺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下降要受界面CO_2平衡浓度的制约。加速游离胺再生能显著促进吸收。解吸中有机胺并非一定通过均相催化起作用,其机理和吸收时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44.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计算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电位的公式。此公式可迅速准确地计算各种体系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等当点电位。  相似文献   
845.
本文以多烯(17个碳原子)模拟反式聚乙炔链,位于两个多烯链平面之间的钠原子为掺杂剂,用 CNDO/2方法讨论了掺杂聚乙炔的微观导电机理,尝试并分析了用轨道理论的离域方法处理定域问题的具体方法.在我们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范围内、负电孤子借助于钠原子在两链间跃迂。在低量掺杂情况下,参考链上孤子的存在对这种跃迂起辅助作用;电荷密度、原子轨道布居、能量分割及沿分子轨道形状等的结果同样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46.
本文报道将单纤维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室中以一特制装置拉伸,研究棉纤维形变和断裂形态学。摄取了形变和断裂过程的连续显微照片。了解到拉伸纤维裂缝的发生、生长和传播过程,和两种主要类型裂缝的形态学结构,这两种裂缝分别是由于纤维原纤间的分离和原纤或/和原纤束的断裂而引起的。文章从高聚物断裂物理探索了棉纤维拉伸形变和断裂机理。  相似文献   
847.
碱金属、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对煤的催化氧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选择煤的催化氧化催化剂,降低煤的燃点,以提高煤的活性,把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分别用 HCl溶液和 HF 溶液处理(即脱灰),再分别浸渍不同浓度的 Fe2+,Ca2+,K+,Ni2+溶液,并采用燃点测定仪(仿联邦德国EBI装置)测其燃点,以考察其活性。试验表明,K+,Fe2+是对煤催化氧化作用较好的催化剂,可以使脱灰褐煤的燃点降低约 45~65℃; 还研究了原煤未经脱灰直接浸渍 Fe2+,K+等,发现其燃点也降低20~30℃,试验结果表明,Fe2+是一种价格较低、活性较高的催化氧化剂。  相似文献   
848.
前文报道了采用 Yang—Hongen 方法,从四种机理假设建立了十三个竞争功力学方程。本文则重点解决从上述竞争方程中识别出能适应于以云南硅藻土为载体的钒催化剂上 SO_2氧化机理的本征动力学方程。我们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用15组实验数据。从十三个竞争方程中,筛选出较为理想的动力学方程,并用6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最后确定了最佳机理模型方程为:r=(KB(Po_2~1/2-P_(so3)/KP_(so2)/(1+(k_BP_(so3)/k_BP_(so2)~(1/2)+k_PP_(so3)~(1/2))~2  相似文献   
849.
本文简述了用α-SiC:H/α-Si:H复合膜钝化硅平面器件的钝化机理,并成功地应用于硅平面小功率晶体管的表面钝化,实验表明,钝化后的器件反向漏电流降低了2~3个数量级;小注入下的电流放大系数提高了3~4倍;室温—200℃的BT实验表明,未钝化的器件200℃时的电流放大系数比室温时增加了300%,而钝化后的器件只增加了75%。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钝化膜中原子态氢在到达SiO_2-Si界面处与界面处悬挂键结合,降低了界面态密度。  相似文献   
850.
本文报导在V2O5-MnO2-P2O5催化剂上进行甲苯气相氧化制苯甲醛的实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催化剂的优化反应条件和影响反应性能诸因素的显著性顺序。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