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6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系统科学   59篇
丛书文集   305篇
教育与普及   3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2篇
现状及发展   46篇
综合类   428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41.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酿酒酵母和扣囊拟内孢霉混合培养的最适条件和菌体的自溶作 用,得到了最佳的条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和扣囊拟内孢霉混合培养的最适条件为: 1.5%豆饼,2%玉米粉,28℃,pH 5.0,0.2%酵母膏;酿酒酵母和扣囊拟内孢霉混合菌体的自溶条 件为:pH 5.0醋酸-醋酸钠缓冲液,55℃,0.5%NaCl.  相似文献   
142.
比较2型猪链球菌(S.suis 2)ΔRevS突变株和05ZY/H33野生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差异.首先,通过吸光值测定和革兰染色比较△RevS突变株和05ZY/H33野生株的生长速度和菌体形态.分别对Balb/c及ICR(CD1)小鼠腹腔注射109 CFU·mL~(-1)的05ZY/H33菌液,评估两种品系小鼠对S.suis 2的易感性.分别对Balb/c小鼠腹腔注射2.5×10~9,5.0×10~8,1.0×108,2.0×10~7,4.0×10~6 CFU·mL~(-1)的05ZY/H33菌液,采用Reed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对Balb/c小鼠腹腔注射5.0×108 CFU·mL~(-1)的ΔRevS突变株和05ZY/H33野生株菌液,观察野生株和突变株对小鼠的影响.对仔猪耳缘静脉注射10~9 CFU·mL~(-1)的05ZY/H33野生株和ΔRevS突变株菌液,观察野生株和突变株对仔猪的影响.体外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生长速率和形态染色并未发现显著变化;Balb/c小鼠对S.suis 2 05ZY/H33的敏感性高于ICR(CD1)小鼠,05ZY/H33对Balb/c小鼠的LD50为4.2×10~7 CFU·mL~(-1).Balb/c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ΔRevS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减弱.仔猪攻毒试验结果显示,野生株和突变株都引发仔猪全部死亡,但ΔRevS引发仔猪死亡时间较晚.△RevS突变株保持了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但对小鼠和仔猪两种动物模型的致病作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3.
应用大样本调查方法和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对钟萼木的当年生苗木高与地径生长量的不同生长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苗木群体高与地径生长划分为8个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表现明显的早期生长分化,群体平均值与相邻两区间生长类型个体权重占整体的85%以上,生长较好与较差的生长类型两极分化所占比例较小;不同生长类型分类较好地表明群体生长性状多样性组成和物种潜在生长优势,可为优良生长类型筛选提供依据.对不同生长类型个体适应性研究表明,该树种生长类型差的个体高生长期较短,优良生长类型个体有更长的高生长期,但地径生长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受高生长期与光合作用率影响,说明遗传品质对苗高与地径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4.
为研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黑松(Pinus thunbergii)幼苗生长及其根系形态的动态影响,在营养杯培育条件下研究了印度梨形孢对黑松地上部分与根系生长、根系构型及根系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对黑松地下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发挥时间早于地上部分、效应显著高于地上部分,接种印度梨形孢15~30 d时对地上部分基本无影响,但对根系促进作用明显,而地上部分在60 d时生长效应显著。接种印度梨形孢可增加黑松地上部分、根系的生物量,也显著地改善了根系长度、分支数、表面积、体积等构型参数与根系分形维数,促进黑松生长。  相似文献   
145.
本实验以1/5的Hoagland溶液为培养液,设置0、20、40、60、80、100 mL/L六个铜绿微囊藻(FACHB 930,107 cells/mL)接种梯度与少根紫萍(ZH0051,400 g/m2)共培养.结果发现,少根紫萍的生长速率、抗氧化物酶活性(SOD、APX和CAT)以及培养液中微囊藻毒素含量随着铜绿微囊藻接种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少根紫萍体内微囊藻毒素却先降低后升高,淀粉累积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铜绿微囊藻的接种量为20 mL/L时,少根紫萍的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3.64 g/m2·d).当接种量在60~80 mL/L之间时,少根紫萍能从培养液中高效的移除氮、磷.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体中铜绿微囊藻浓度在2.0×108 cells/L(接种量为20 mL/L)左右时,少根紫萍能够达到最大的生物量、相对高的淀粉累积量、以及高品质的氮磷去除率,并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6.
采用胚根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荞麦立枯丝核菌发酵液对苦荞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Rs-1发酵液对苦荞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与发酵液类型、处理浓度和添加时间紧密相关;苦荞种子经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发酵液、查氏(CD)发酵液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查氏发酵液处理后,其根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仅为1.02、0.44和0.07 cm,与空白对照相比较,其抑制率分别为81.1%、92.9%和98.8%;当PD发酵液/灭菌发酵液处理浓度为100%时,对根长的抑制率可达92.3%和92.7%;PD发酵液/灭菌发酵液在第0 d处理苦荞种子时,对根长抑制效果最为显著,抑制率达到96.7%和96.0%;80℃下处理20 min后的PD发酵液,对苦荞根的生长仍有显著抑制效果,其抑制率可达98.8%.本研究结果为荞麦立枯丝核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7.
以青稞和豌豆的幼苗为试验材料,评价不同质量浓度青刺尖油枯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并研究其化感作用;测定青刺尖油枯气态挥发物对豌豆、青稞幼苗的IC50值;最后,用GC-MS分析测定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的青刺尖油枯挥发物对两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且作用效果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豌豆幼苗的生长,各浓度在1~16 d每日间断处理,都显示抑制效果显著(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2.88和1.44 g/cm3质量浓度处理的抑制效果与黄花蒿一样,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呈升高的趋势,豌豆幼苗的IC50值为0.752μg/mL.青稞幼苗的生长,各浓度在1~16 d每日间断处理,0.18和0.36 g/cm3质量浓度抑制效果显著(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减弱;0.72、1.44和2.88 g/cm3质量浓度促进效果显著(P≤0.05),且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促进效果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青稞...  相似文献   
148.
五、钾肥宜早施,忌在作物生长后期追施 钾能从作物下部茎叶中转移到顶部幼嫩枝叶再利用,缺钾症较缺氮、缺磷症状表现晚,发现时往往已经较严重。因此,钾肥宜提前在作物苗期或拔节期追施或一次性作基肥施入,不宜在作物后期追施。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效果的差别,以期建立重复性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方法。方法 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11只,10%水合氯醛麻醉后,手术取出带有内膜、肌层、浆膜子宫组织,用可吸收线分别将其缝于左右腹壁各1块,左右肠系膜靠近肠袢处各1块。术后常规饲养4周后检测移植内膜存活情况及生长情况。结果开腹后见移植内膜体积明显增大,呈暗红色或透亮的小囊泡视为造模成功。术后大鼠死亡1只,存活大鼠腹壁移植造模成功率为65%,肠系膜移植造模成功率为95%,χ~2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至腹壁的子宫内膜形成的囊肿体积(35.53±22.58)mm~3较肠系膜处(90.29±74.93)mm~3小,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膜移植至肠系膜更利于存活,且易形成较稳定的生长病灶,更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Cu_(2-x)Se_x负极材料制备方法,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得到微米级孔径的多孔铜平板膜,并在平板膜上原位生长Cu_(2-x)Se_x制备一体化Cu_(2-x)Se_x负极材料。该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无须加热,常温即可制备且反应高效快速。借助SEM发现,Cu_(2-x)Se_x均匀分布在多孔铜集流体上。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对该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发现500μA/cm~2电流密度下的性能最佳,首圈容量达到2 432μAh/cm~2,500圈后仍能稳定在458μAh/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