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3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物钟的研究已有较久的历史,现已涉及较多的领域,其内容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节律的认识,不论生物体的大与小、结构简单与复杂,均表现出受生物钟支配的生命活动过程,人体重量几十年间周期性变化,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每天从早到晚一少一多的增减,人体温度在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升降以及体液中固醇类物质水平随早晚更替而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受生物钟支配的例子,此外动 相似文献
52.
生物节律:犹如循环运转的时钟
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既复杂又奇妙。它们总是有节律地奏着迷人的“交响曲”:雄鸡总是在拂晓啼鸣;蜘蛛总是在半夜结网;大雁总是在深秋结队南飞,燕子总是迎春归来;桃花总是春天才盛开;县花总是在夜间才一现……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比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曲线与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实际曲线,发现实际曲线上存在的两个转折点正好与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两次生物大绝灭事件基本一致,结合对事件层上下地层沉积相突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曲线中的两个转折点是由小行星撞击事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55.
56.
57.
环一磷酸腺苷(cyclic AMP,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yclic GMP,cGMP)是一对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许多生物系统中往往呈现相互拮抗的生理作用.已知细胞内cAMP的水平主要受其合成酶和降解酶,即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和磷酸二脂酶phosphodiesterase,PDE)之间活性平衡的调节.细胞分裂周期(cell division cycle,CDC)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细胞在分裂周期中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过渡时,有一系列遗传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反应被启动.这些反应通过级联式调节逐渐达到高峰,然后在反馈机制和其它控制作用下,不断减弱直至停止.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新的循环.这样,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钟控的振荡系统,周而复始地运行.藻类细胞Euglena gracilis ZC突变子是一个经过详细研究的细胞系统.在该细胞中已确定了几十种生物节律的存在,其中细胞分裂的周期恰巧为24h,呈现典型的昼夜节律.最近的研究提示,在Euglena中,CDC受到至少一个自主振荡子(autonomous oscillator,AO)的控制.由于该振荡子的运行周期为24h,因此被称为昼夜振荡子,而cAMP和cGMP可能与AO对昼夜节律的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58.
大自然为每一种动物安排了一张“作息时间表”。猪,牛和羊等家畜总是在白天活动,可是猫却喜欢在白天睡大觉。每当夜幕降临,猪,牛和羊开始入睡时,猫才伸伸懒腰,活跃起来,鼯鼠的“作息时间”有一点和猫类似,它白天呆在树洞里,夕阳西下后才钻出来活动,在树林里张“翼”滑翔, 相似文献
59.
李寅杰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24-24,99
人体的生物钟反映了生理和心理功能周期性的变化.情绪、体力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8天、23天和33天,每个周期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当夫妻双方有4条以上的生物钟曲线处于高潮期时受孕,往往能够实现优生.可见,利用生物钟原理计算和指导受孕日期具有巨大价值.因此,主要介绍生物钟原理指导下的科学受孕日期计算. 相似文献
60.
高蕊华;沈颖达;刘志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306-313
生物钟驱动取食行为的内在节律,取食节律的紊乱会造成代谢相关疾病。取食行为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对动物是如何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调整其内在的取食节律还不清楚。本文中探究了环境温度是如何和生物钟协同影响取食行为的节律。实验利用亮蓝染料不被肠道吸收的特性,通过测量排泄物中亮蓝的含量来计算黑腹果蝇在不同时间段的取食量。我们发现,当温度从25℃升高到29℃时,果蝇依然维持取食的昼夜节律,但其取食高峰由白天偏移到晚上。生物钟基因突变破坏这一现象。这些结果表明温度改变了生物钟所驱动的取食节律的相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