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2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61.
自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以来,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名家辈出,张岱年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张岱年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早已是学界之共识,而在与兄长以及同代学者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更是展现出作为一代学人的大家风范。在对同代大哲学术思想的评价上,张岱年先生言辞肯綮、慧眼独具,这些文字是张岱年先生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2.
本研究以G省H市Z社区拾荒的随迁老人为研究对象,以生平情境为分析工具,探究随迁老人为何拾荒、如何拾荒以及拾荒之于他们的意义,并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文化意涵。研究发现,在生平情境的作用下,拾荒承载着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嵌入老人们不习惯的城市生活。在将拾荒视为种庄稼的一项类型化劳动的同时,为避免被家人发现,老人们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平情境,构建出一套“躲着干”的拾荒策略。最后,受家本位观念的影响,拾荒被赋予维护长者尊严、对家有所贡献以及缓解养老焦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3.
164.
孟云卿研究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65.
《云居山志》是以云居山真如寺为记载主体的佛寺史志文献,其中收录了该寺僧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诗歌。笔者选取真如寺的佛印了元、大慧宗杲、诸缘洪断、晦山戒显四位禅师的交游诗为例,考证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文献著录情况,研究《云居山志》选录僧俗交游诗的一般作法,探讨僧俗交游史实及其与真如寺的关系,由此对江西禅宗文献作文化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6.
金代女真统治时期,泰山地区文化昌达、名家辈出,对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刘长言是宋金时代杰出的名儒和著名文学艺术家,为金朝名士的杰出代表,辑录《南荣集》,他交游广泛,深受时人和后世尊崇。然因历史、民族等缘故,学界对他关注和研究不多,这与历史事实和其影响、地位不符,系统开展该人物的系列研究必将有助于今人加深对宋金社会和文士群体的认识,亦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7.
华裔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本文对他的成长历程及其科学与为人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8.
考察了权德舆、韩愈两位中唐前后相续的文坛盟主的关系.认为虽然权、韩存在诸多交游的时空条件和思想基础,但终未见有文字上的往返,这反映了以权德舆为首的贞元后期的文人群体,重清检礼法,不与或少与浮薄、躁进的进士新贵来往的人事交往关系.其中既有政局变更的原因,也有艺术追求、人生意趣的不同等方面的因素.显露出中唐新旧交替文人代际间转换关系文坛新秀既保持着对前辈们的应有尊敬,也在不断地突出前辈的牢笼,为树立起自己的门庭大胆地拓展着.  相似文献   
169.
本文以洛伦茨的研究经历为主线,着重介绍了他在动物行为学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评介了他对其他研究领域的工作,如进化认识论、社会生物学等。  相似文献   
170.
瞿佑《剪灯新话》集中而细致地表现了士人阶层在元末明初战乱期间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及感情生活,在明初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无论从取材还是思想方面都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这与明初道教社会影响力及瞿佑的生活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