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7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化意识行为是人类的顶级精神能力.它涉及心脑系统的多种复杂结构与功能.其中,主体的意识体验动用了具身感知机制,需要大脑进化出功能独特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意识体验的知性图式则基于主体对情感记忆、自传体记忆和本体感受虚拟运动的经验等多种信息的定向重组与加工过程,借此形成共时空、形而中和概象化的知觉图式;意识体验的理性过程,又需要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腹内侧正中区和眶额皮层区的互动互补与协同反应,并以涌现"间体世界"和"镜像时空"作为心理操作的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32.
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现象学的“现象学还原”理论对《红楼梦》中的“钟”进行新的阐释,同时借鉴海德格尔批评凡·高《农鞋》的方法,对“钟”进行“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的解析。指出“陌生化和现象学还原”能够唤回“物”作为“物”的真实感受,激活现代人原本生动的感受力,提供了解析《红楼梦》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3.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思想方法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现象学最本质、最独特之处就是还原事情本身,对于正处在尴尬境地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象学的运用使教育研究的对象、态度、程序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34.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由于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他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是不同的。在《逻辑研究》时期,其结构为: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在先验现象学时期,其结构为:意向作用——意向对象,而与此相应的另一种表述则为:自我——我思——所思。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意识结构分析及其特定用语的特定内涵、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现象学这个独特视角来研究传播统计学,对现象学应用于传播统计领域的能性与原则给予了阐明,并基于传播统计学层面将社会现象学和诠释现象学作了比较。另外,本文还进一步论述了传播统计现象学研究的具体操作问题,扩大了传播统计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6.
<正>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等著《产业哲学导论》2014年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全书共分14章,除基本的概念界定与常见的知识准备之外,该著作还包括:产业哲学的本体论与人性论基础,产业的实在论,产业的价值论,产业精神,产业的现象学研究等;在产业的方法论上讨论了基于案例的推理;特别关注了中国当下极为重要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问题。从当代科学的发展前沿来看,讨论了量子技术、  相似文献   
37.
《潍坊学院学报》2017,(5):47-50
教化思想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得以实现,教育手段也需要教化思想作为其精神内核给以引导。通过对西方极具影响力的康德、黑格尔以及现象学派的哲学体系的研究,比较三种哲学体系中的教化思想内容及其所外化的教育手段,分析和综合其不足与优势,从而对我国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建议性反思。  相似文献   
38.
主要以胡塞尔的《小观念》为主,初步分析了现象学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39.
胡塞尔的哲学研究始终与逻辑学和心理学有关,而两者的关系在心理主义批判前后有着深刻的变化,所以,弄清批判的真实含义并进而厘清批判前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将会使我们站到胡塞尔现象学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40.
跨越主客二分的认知鸿沟,直面世界本身,认识之路道阻且长。自然态度自发感知,朴素结构,试图通过“平面性”的观念“形塑”完成认知超越。而现象学态度正本清源,从纯粹的意识本身出发体验意识流的所与,以时间性的“共振所与”达至世界的“纯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