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4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极大增强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紧密,国外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大量涌入国人视野,从而形成外来词引进的高潮.这期间外来词的使用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缺少相关规范,外来词的使用也出现了混乱和无序化等新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些现象以及如何规范外来词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将以形容词(A)与“点儿”组合成六种结构并以此作为分析对象,按A与“点儿”句法关系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说明、讨论,以明晰它们在语义上的特点和差别,以及各种格式中A的不同;进一步归纳A在进入这几种格式时所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话相比,新余方言形容词的构成和表达有与之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体现了鲜明的方言色彩,如构成上的A个AB式、A里巴B式等。由此也丰富了新余方言形容词程度(级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某些汉语规范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规范名词的对应英语词应当为英语名词,而不能为英语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就“一语两话”、现代汉字“简繁二体制”、两岸词汇融合的趋势、台湾汉语口语“觉得说”的词汇化、台湾“两岸词典”的编纂、台港澳标准书面语汉语的共性与个性、两岸辞书编纂中的语音问题、两岸华语指示、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语文政策、汉语教育学的建立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开设作为中文专业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对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与语言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现代汉语开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其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从逻辑学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汉语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实践性调整,以供教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考查so与such的区别so与such都有如此;这样的意思,但用法不同。so是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是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注意:⑴so和such都可用于形容词+单数名词之前,但有区别。用so时的词  相似文献   
18.
葛本仪教授是国内著名词汇学家,致力于汉语词汇理论研究。她在不同时间撰就的四部概论性教材:《现代汉语词汇》(1961)、《汉语词汇研究》(1985)、《汉语词汇论》(1997)、《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清晰地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在她的著作中表现出了由形式到意义、由结构到关系、由微观问题到宏观把握的研究趋势,体现出了注重词汇结构层次、结构与意义并重的词汇学思想。对诸如复合词素术语的确立、动态词义的产生机理、特征及作用,都做出了富于创见的论述。她的词汇理论上的许多创见与研究风格,都在诸多弟子的学术探索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语言文化交流中,现代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词,表现出愈来愈多的词缀化倾向和多音化趋势。英汉双语词典作为特殊的翻译文本,直接参与了英语语言成分的引进。英汉双语词典文本译名的词缀化和多音节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对翻译文本的具体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词“吃货”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货"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中,指光吃不干活的人,带有贬义色彩。近年来,"吃货"一词被广大美食爱好者广泛传播,用于自称和互称。"吃货"一词的词义已发生明显变化,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词义附带的感情色彩逐渐趋于中性甚至褒义。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吃"观念的改变,网络语言环境的高度自由化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