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10~65°N,90°E~175°W范围内近30年逐年7月和8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第三特征向量与东亚季风异常有关,第二特征向量与西风环流异常有关.讨论了东亚季风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及季风异常对华北东部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玉米特强粉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为玉米深加工食品的开发提供前提依据.方法玉米特强粉低剂量组(含量20%)和高剂量组(含量60%),连续喂食22 d,对正常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玉米特强粉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玉米特强粉对四氧嘧啶(Alloxan)诱发的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玉米特强粉对正常小鼠葡萄糖耐量无明显影响;高、低剂量组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模型小鼠及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P<0.05).结论玉米特强粉对正常小鼠葡萄糖耐量无明显影响;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模型小鼠及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玉米特强粉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为玉米深加工食品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高血脂模型后,连续喂小鼠相应试品21 d,检测各组小鼠血脂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玉米特强粉各组小鼠与高血脂模型空白组比较,其TC,TG,LDL,ApoB指标均不同程度上升,HDL,ApoA-1相对略有下降.结论 玉米特强粉不同剂量组对小鼠的血脂各项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各项指标接近或趋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54.
Precipitation carried by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is significant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are- as occupying nearly half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ncluding southwestern China. Through decadal multi-discipline efforts, Professor An Zhisheng's international group in the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ccessfully reconstructed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the ISM during the Pleistocene (2.6 Ma) based on an a- nalysis of a 666-m long lacustrine sediment core drilled from the Heqing Basin on the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Ti- betan Plateau, and discovered that glacial-interglacial ISM is driven by changes of cross-equatorial pressure gradient (XEPG) modulated by southern-and northern-hemisphere ice volume and ai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55.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气候平均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与孟加拉湾和南亚地区明显不同的特征,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温度梯度的逆转(由负变正)发生在西南季风爆发之后。②850hPa西风建立在南海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经向温度梯度为弱负值的时候,是受热成风约束的结果。③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独特性,是由于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受来源于中纬度冷空气影响的缘故。④随着华南降水强度加强,对流释放潜热加热了中高层大气,有利于南海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从而在热成风关系约束下使高层南亚高压的北移,因此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锋面降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56.
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文中在简要回顾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新近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传播规律;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等.  相似文献   
57.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季风爆发后的区域持续性暴雨频数变化则几乎相反;广东省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降水明显比广西强。此外,通过EOF方法和相关分析得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分布雨型,它们能较好地代表季风爆发前后华南降水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58.
以怒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NCEP/NCAR的U场、V场和NOAA的OLR场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怒江跨境径流量主要集中在纵向岭谷区的湿季或雨季(5~10月),其中又以夏季或汛期(6~8月)为最多.怒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现出了一种显著增多的时间演变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种增加趋势是十分显著的.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与较低层东西风分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较高层东西风分量的相关性显著,与较低层和较高层南北风分量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与OLR场的负相关性也是显著的.同时考虑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而建立的夏季风指数MI2的年际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出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西南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和变化,即指数MI2越大,则对应的夏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就越强,这时有利于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增加;反之,指数MI2越小,则对应的夏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就越弱,这时则不利于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9.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春季土壤湿度的联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左志燕  张人禾 《科学通报》2007,52(14):1722-1724
通过对资料的诊断分析, 揭示了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联系, 发现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偏湿, 东北土壤湿度偏干时, 对应着中国夏季东北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 对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 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正异常使得中国大陆东部地表温度降低, 减少了海陆温差, 造成东亚夏季风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 从而阻挡了东亚夏季风的北上, 使得中国夏季雨带偏南, 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60.
The response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to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were analyzed using a millennial simulation with the FGOALS-gl climate system model. The model was driven by both natural (solar irradiance, volcanic eruptions) and anthro- pogenic (greenhouse gases, sulfate aerosols) forcing agents. The results showed cooling anomalies after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almost on a global scale. The cooling over the continental regio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ver the ocean. The precipitation generally decreases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in the first summer after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Cooling with amplitudes up to -0.3 ℃ is seen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first summer after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is dominated by northeasterly wind anomal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mmer rainfall exhibits a coherent reduction over the whole of eastern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heat flux suggested the reduction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can be attributed to a decrease of moisture vapor over the tropical oceans,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EASM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after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