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7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5篇
综合类   15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这是一本偏魔幻的小说。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兴趣,并不仅局限于它们美妙的形态,更多的时候,吸引我们眼球的是这些自然之灵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多元化语境中,金岱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创作领域成为多声合唱中精彩的一曲。本拟对其长篇小说系列“精神隧道”的创作精神及书写疆域做些分析与归纳,以寻觅其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下女性小说已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学景观,大多都有自成一家的故事模式,不管作家本人是否首肯,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事实。种种模式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女性小说不是不谈爱情,而是爱情缺席;她们也未见得乐于对镜独坐,而是无人欣赏与喝彩。这不约而同的指向意味着一种群体规模的觉醒和群体觉醒的规模。尽管在启蒙意义上仍然未能指点迷津,毕竟,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立场和姿态,基于此的所有吁求与探求都使女性意识在文学表现中获具了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席慕蓉爱情诗歌的魅力,在于她用高超的艺术画面表现出了所有普通人正在或曾做过的美丽的爱情梦幻,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是梦的内核,优美的画面是其梦的衣裳,因此能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和喜爱.  相似文献   
16.
对隐喻与科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隐喻在建构科学模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模型用于表示尚未认识的对象时,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隐喻性的,即便是隐喻性的模型也不一定能对研究对象加以准确、恰当的表示.  相似文献   
17.
格非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小说大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格非在悲剧中反思历史,在虚构中呈现真实,在隐喻中超越现实,试图展示生命深处的人性本质。格非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升华的可能,在苦难中寄寓精神救赎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启迪着我们去追寻遥远精神家园。格非先锋历史小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诗性品质是文学在市场化年代应该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爱情意义。在爱情诗中,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用来表达相思离情;在怨诗中,梧桐寄托了思妇与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梧桐与明月的意象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女那些细腻缠绵的心理状态,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炽热的爱情渴求;梧桐与凤凰的意象组合有如一对痴情的恋人,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在中西语言化中都属于修辞学的一个范畴,国内很少有人从语用学词汇联想的角度研究这一现象。通过跨化研究语用学中对身体隐语及委婉语的词汇联想展开这一研究,达到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运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