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6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2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婚恋传奇极盛于中唐时期。在这些传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大都以分离而告终,命运悲剧始终是婚恋文本中的一种主题模式。探讨其悲剧成因,应有以下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唐时代特征及主流思潮的新变,佛道教理的进一步浸染和扩张,文本中女主人公思想的超越和性格的卑懦等。  相似文献   
492.
张连义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29-31,37
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体现出作家传统的婚爱观念:对传统爱情的留恋与理性告别,对现代爱情的本能排斥与痛苦接受。其实,作家是想以传统爱情的人情、人性弥补现代爱情的理性、工具性,同时,其悲剧婚爱观念也与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民间"难婚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493.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494.
谜音 《科学之友》2004,(4):87-87
卡通电影出现在20世纪。其时,卡通只限于被摆在电影播放的间隙之中,作为打发时间的娱乐,或是专供儿童观看的影像。其实那时,人们根本没有发现卡通本身的乐趣或是卡通更能体现的东西。卡通,就像一件放在卫生间内的景泰蓝,有些可惜,有些委屈,有些不是滋味……张爱玲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说过,卡通并不只有上述作用,它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从我记事起,就已经能在电视里看到卡通电影或电视了,不过那时不叫卡通片而叫动画片,其实动画片的叫法更符合实际一些。而我,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那时的乐趣竟然是喜欢在卡通里寻找懵懵懂懂的爱情。记得最…  相似文献   
495.
论述了路遥创作初期爱情题材短篇小说的思想艺术,表达了路遥对爱情的独特思考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96.
<正> 爱情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上的诗情慰藉,已成为古老而永恒的文学母题,令古今中外男女作家为之倾尽笔力,演绎出千姿百态的爱情婚姻故事。新时期爱情婚姻小说随着刘心武《爱情的位置》一文破土而出后,呈现着炫人的景观。特别是做为爱情婚姻天然承载者的女  相似文献   
497.
一个饱经清教徒摧残的女性,在霍桑的笔下是那样的有格性,那样的有血有肉!如果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那么《红字》中的海斯特毫无疑问便是早期清教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498.
小说发展至唐传奇,标志中国小说已从萌芽时期跨入成熟时期,而唐爱情传奇中成功塑造了不少悲剧女性形象,更是其成熟的标志。本文试从悲剧女性形成原因及唐爱情传奇塑造悲剧女性的独创性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99.
文心 《科学之友》2006,(4):88-88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往往当你终于尝到爱情滋味时,已经错过了,这是最让我怅然的。  相似文献   
500.
《诗经》在中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章、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