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3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49篇
系统科学   65篇
丛书文集   582篇
教育与普及   4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71篇
现状及发展   48篇
综合类   109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405篇
  2009年   505篇
  2008年   633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541篇
  2003年   629篇
  2002年   626篇
  2001年   592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345篇
  1997年   416篇
  1996年   388篇
  1995年   352篇
  1994年   340篇
  1993年   220篇
  1992年   275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双膜覆盖即地膜覆盖上扣小拱棚的栽培方式,是新疆蔬菜栽培的主要方法之一.本试验在三年中对双膜覆盖栽培黄瓜的吸肥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测土施肥方式.在此基础上对肥料品种、施肥方式、施肥时期对早期产量、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对钾肥的施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2.
本文就有机化学教学中,苯的磺化反应历程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3.
利用歧化反应来设计不同的化学电池,这些电池的电池反应是相同的,但各个电池的E值却不相同,因为同样的化学反应虽然要求吉布斯函数变相同,即ΔG=nFE,但n值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34.
掌握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必须了解分子中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电子效应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前两种效应是讨论分子中原子间通过σ键或π键的传递而产生的影响,后者是讨论非键合原子间通过空间传递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35.
36.
介绍了丙酮缩二甲醇的合成方法及其主要用途,概要地报道了合成丙酮缩乙二醇及以此为原料合成丙酮缩二甲醇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37.
聚苯胺的掺杂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系统地论述了聚苯胺的4种掺杂反应(质子酸掺杂,碘掺杂,光助氧化掺杂和离子注入还原掺杂),指出了聚苯胺的结构形式与掺杂途径的对应关系。发现全还原型聚苯胺可进行氧化(p-型)掺杂;全氧化型聚苯胺可实现还原(n-型)掺杂;只有处于中间化态时才显示出独特的“质子酸掺杂”现象。  相似文献   
38.
本文用适当处理的HZSM-5催化剂进行甲苯乙烯烃化直接合成对甲乙苯,该催化剂经 过 200小时的长运转试验表明具有良好反应性能。还探讨了 HZSM-5沸石催化剂的表面酸 性质及微孔有效扩散系数与其择形催化的关系。 1.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制备 由本实验室用氨水合成的 ZSM-5与粘结剂 Al2O3混合成型,经硝酸铵溶液交换,制得 HZSM-5催化剂,再经适当处理制得五种不同性能的 HZSM-5催化 剂。 1.2 烷基化反应 该反应是在常压小型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进行,以甲苯转化率CT(mol%)表示催化剂活性;以产物中对甲乙苯与甲乙苯总和之比Sp(%)表示对位选…  相似文献   
39.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介绍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合成进展,并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0.
极低硫钢的精炼脱硫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影响脱硫反应限制性环节的分析,将持续接触和瞬时接触两种反应模式综合考虑,建立了精炼脱硫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室"极低硫钢精炼脱硫"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