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4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3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脉冲热流冲击有限厚度材料双曲型热传导方程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快速热流加热的特点,考虑传热过程的非傅立叶效应;在脉冲热流加热条件下,采用双曲型方程和抛物型方程研究有限厚度材料内部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得到的内部温度场有诸多方面的不同.双曲方程的解表明:加热产生的独立运动热波使温度的变化具有波动性、延迟性,热波的叠加造成内部温度有可能超过边界温度;任意时刻热的传递方向处于复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2.
确定墙体表面换热系数的辨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测了墙体表面热流和墙体表面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并通过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法辨识分别得到了各算法的表面换热系数估计值,比较热流实测值和两种算法的热流预测值,可知遗传算法的预测热流与实验热流非常吻合,说明遗传算法是一种利用墙体表面的动态实验数据获得表面换热系数的有效方法,并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3.
用热电偶测量恒热条件下薄板的温度时,本文该导热误差公式进行了详细推导;分析了影响导热误差的各种因素,并且提出了减小导热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4.
杜王芳  赵建福 《科学通报》2020,65(17):1629-1637
沸腾过程极强的热传递能力使其在地面常重力环境和空间微重力环境都有着广泛应用.重力是影响沸腾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关于重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对相关空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有关核态池沸腾传热重力标度规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特别对基于地基短时失重飞机准稳态沸腾实验结果提出的Raj-Kim-McQuillen重力标度律模型(RKM模型)进行了详细评述,讨论了其中关于核态池沸腾曲线起、止端点(沸腾起始点和临界热流点)及其渐近性能的基本假设和隐含假设.通过与经验知识(包括实验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比较,明确了RKM模型的贡献与不足,建议了进一步的低重力实验和深入系统的数值模拟等,以推进该领域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5.
刘斌  孔新  魏进家  张永海  赵建福  杨扬 《科学通报》2020,65(17):1715-1722
研究了复合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LP)在短时间微重力下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并与文献中的光滑表面和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和PF50-120)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重力条件下, PF30-60PL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与光滑表面相比虽有提高,但却明显低于PF30-60和PF50-120,与常重力下所得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微重力条件下,由于浮力缺失,覆盖于加热表面的大气泡脱离周期远大于常重力条件.大气泡覆盖于表面时间过长,导致新鲜液体补给困难是造成微重力CHF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 PF30-60和PF50-120具备非常强的毛细芯吸作用,可显著提高加热面的侧向补液能力,因此其微重力下的CHF相比于光滑表面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而PF30-60PL由于较大面积光滑通道的存在,表面的毛细芯吸作用被削弱,因此其CHF介于光滑表面和柱状微结构表面之间.提高微重力池沸腾CHF,关键在于提高覆盖于加热面的大气泡的脱离频率和液体对加热表面的补给能力.可行的方法有降低液体工质表面张力或提高表面对液体的毛细芯吸性,通过外部施加电场或声场加速气泡脱离...  相似文献   
146.
为了获得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成的纳米粒子链的形貌规律,在所制备出的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进行了纳米颗粒介电组装实验。基于纳米颗粒介电操控理论,建立了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组装体系的纳米颗粒介电组装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该介电组装模型中的电场分布和介电组装过程中纳米颗粒所受的介电泳力、交流电热流以及两者合作用的电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交流电热流对导电岛纳米电极介电组装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导电岛纳米间隙电极系统中纳米颗粒的介电泳组装具有两种模式——纳米间隙之间的体组装与电极和导电岛表面上的面组装,并且组装模式的强弱程度受频率的影响,进而造成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链的分布和形态的不同。仿真结果表明:当频率增大到350kHz时,纳米缝两侧电热流向发生反向;在频率为150kHz且缝宽为500nm时,会在整条纳米缝任意位置(端点处外)出现电热流旋涡,并且电热流旋涡会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弱;随纳米缝宽度减小,电热流对纳米粒子介电组装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47.
四川盆地川西北拗陷几个深孔热流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少鹏 《科学通报》1990,35(10):773-773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近地表因素的干扰,陆上热流测试都要求钻孔有一定的深度。油田区数千米深的钻孔并不少见,但或由于缺乏可信的地温测量资料,或由于无法取得岩芯样品而又成为热流研究的薄弱地带。可喜的是,我们在四川盆地川西北油气勘探区不仅搜集到了可信的深孔测温资料,而且采集到了为热导率测定所需的岩石样品,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几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并对这一地区深部热状态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8.
本文通过类比的方法,探讨热流和电流的共同规律,同时也指出了它们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报道用于测试流化床内埋管表面局部瞬态热流的实验装置的研制.该装置采用等温条件下的铂膜探头方法,并对铂膜探头和基体分别进行温度控制,使其既能测得时均参数又能测得瞬态参数.文中对铂膜控制回路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0.
设计了一套可测定双辊薄带连铸Kiss点之前钢液-铜辊界面热流的模拟装置,重点分析了模拟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并通过对一种低碳钢的实例分析演示了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建立了双辊薄带连铸Kiss点之前的界面热流分布模型,给出了液态接触、凝固过程以及坯壳生长等3个阶段的热流密度,并由此计算了凝固前沿的生长速率与凝固速率.结果表明,集总参数法适用于计算界面热流密度,低碳钢界面传热分为3个阶段:①热流密度随着时间逐渐增大,12 ms时到达最大值18 MW/m2;②热流密度随着时间快速下降,30 ms时达到相对稳定值,约7 MW/m2;③随着时间延长,热流密度呈轻微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