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6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500篇
系统科学   87篇
丛书文集   639篇
教育与普及   5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6篇
现状及发展   167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13619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610篇
  2012年   716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661篇
  2009年   745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589篇
  2004年   543篇
  2003年   649篇
  2002年   686篇
  2001年   626篇
  2000年   425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87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NaOH底液中,β-环糊精能在示波图上产生灵敏切口,且该切口深度随β-环糊精-芦丁包结物的形成而减小.利用β-环糊精及其与芦丁形成包结物的示波特性建立了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中药槐角中的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测定芦丁的线性范围为5.0×10-7~6.5×10-6mol/L,回归方程为h(V)=6.61-0.95×105c,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3.0×10-7mol/L.对于3.500×10-8mol/L芦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8%,回收率为99.7%.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装置简单便宜、方法直观易行、样品不需要特殊处理等特点.此外,利用随客体分子的加入β-环糊精示波图的变化,可快速、直观的判断出主、客体间是否发生了包结反应,从而拓展了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超分子包结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52.
苦丁茶与常用茶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苦丁茶又称苦丁、苦簦、皋卢等 ,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常饮的代用茶 .几千年民间饮用和现代医学验证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活血脉、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 .近 10年来 ,科技人员对苦丁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确定其中含有化学成分达 2 0 0多种[1] ,一部分与普通茶叶相同 ,如咖啡碱、多酚类、儿茶素、氨基酸等 ,但含量比普通茶叶低[2 ] ,此外 ,苦丁茶还含有熊果酸 (Ursolic acid)、β 香树脂醇 (β Amyrin)、蛇麻脂醇 (Lupeol)、熊果醇 (Uvaol)和 β 谷甾醇 (β Sisterol)等 .但…  相似文献   
53.
热喷焊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热喷焊技术的应用,喷焊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镇苑小区采暖情况的跟踪调查及数据采集,找出了供暖系统不热的原因,据此对系统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55.
抗消化淀粉体外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模拟方法,研究了胃蛋白酶处理条件、α-淀粉酶消化条件等对抗消化淀粉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胃蛋白酶在30℃条件下对淀粉样品处理70min,可有效除去淀粉中的蛋白质组分,当淀粉酶处于最高活性条件下,pH值为6.3~7,作用时间为20min,可以模拟体内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过程,基本上除去了可消化淀粉部分,剩余部分即为抗消化淀粉。  相似文献   
56.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57.
58.
59.
近年来,在制造具有新颖结构的微型器件和材料(例如微电子器件、微机电系统和各种先进材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种发展使得热科学领域中的热现象。从发生在大量级结构中转移到发生在级结构中。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能量传递而言,这种转移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微尺寸、微结构和微时间三方面说明了上述微量级热现象。  相似文献   
60.
对不同升温速率下PVC热失重曲线(TG)以及热解产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VC热解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主要的脱氯阶段,主要产物为HCl,并伴随有缩聚反应,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130KJ/mol。第二阶段为初步脱HCL的残留物进一步裂解,生成线型和环状结构的低分子烃类混合物。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得到的TG曲线形状类似,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大,TG曲线总体上表现为向右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