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邹志娟 《科技信息》2011,(30):309-309
凉山彝族漆器是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的奇葩,被不少漆艺研究专家赞誉为“世界第一的艺术品”。它以黑、红、黄三色构筑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而著称,并且在工艺、造型、纹饰图案上均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本文将从工艺、造型、色彩、纹样图案四个方面,来探析凉山彝族漆器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3.
以河南博物院馆藏的雕漆器、漆器、木雕、和竹器共36件为实验材料,对其霉变斑点进行取样,将菌悬液通过涂布平板及浇注平板的方法对采集的95个样品进行了霉菌的分离,获得纯菌种后通过观察霉菌形态特征、显微观察菌丝及产孢结构以及18 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曲霉属(Aspergillus)、脉孢菌属(Neurospor...  相似文献   
24.
为提高高强螺栓的防锈性能,往往采用在摩擦面上涂无机富锌漆的表面处理方法。本文以漆膜厚度和时间变化为参数,对高强螺栓的抗滑移系数及其预拉力的松驰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摩擦型高强螺栓的承载力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25.
通过硅酸乙酯和生漆膜的化学反应,对天然生漆膜进行化学修饰.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法等,对该修饰膜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漆膜易与硅酸乙酯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致密的漆酚硅聚合物修饰膜.与生漆膜相比,该修饰膜具有更优异的耐热性和耐酸碱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6.
浅析楚漆器艺术的装饰构成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漆器艺术最具鲜明的特色是它流动舒畅、富于韵律感的线条,它们顿挫有致,具有绘画性。同时,它以黑红两色为主要色调,构成中国漆艺的代表性色彩,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人色彩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7.
以热空气干燥工艺对喷涂两遍水性封闭底漆的硬枫薄木贴面家具板件进行干燥处理,漆膜固化后,用拉力法测试层间附着力强度.结果表明:影响附着力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温度对其影响不大,优化热空气干燥工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漆膜的附着力.采用空气温度为35℃和湿度为50%的热空气对第1遍封闭底漆进行干燥,空气温度为35℃和湿度为70%的热空气对第2遍封闭底漆进行干燥,可以获得较好的漆膜附着力.  相似文献   
28.
职人与匠人     
正"匠气"在中国是对艺术品的贬低,在国外却是褒扬。日语里有个词日职人,日文写法是"しょくにん"。被归在这类的人物颇多,比如金匠、铸刀匠、制茶筅的、制漆器的、编绳子的。列到此地步,您想必也看明白了:夫职人者,有些像中文里的"匠人"。  相似文献   
29.
王桦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08-109,136
漆器是青铜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新兴发展起来的,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战国漆器的生产,以南方的楚国最为发达。汉代的漆器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楚地漆器的发展并提炼出楚漆器的装饰图形以黑红为主要用色,体现回旋的曲线美感的特点。结合德国现代平面大师乌韦·勒斯作品的形式语言,利用大师形式语言将传统楚漆器纹饰的构形进行现代性转换,对传统图形现代表现的创新思维及创作意义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30.
吁彦群 《科技信息》2012,(32):347-348
在中国古代,人们运用智慧将这些精美的纹饰刻画在陶器、牙骨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瓦当、纺织品等物件中,使其成为一件件让后人惊叹的艺术作品。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