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4篇
丛书文集   77篇
教育与普及   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4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萃取界面乳液的固体微粒稳定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铜溶剂萃取时萃原液中固体微粒稳定界面乳化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微粒是促进界面乳液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它通过3种机制稳定界面乳化液:一是减小乳化液滴粒度和粒度分布区间,当萃原液中固体微粒的质量浓度由0.138 g/L增加到2.918 g/L时,液滴平均粒径由346.7μm减小到25.5 μm,48 h后破乳率由84%降低到27%;二是在液滴界面形成固体复合界面膜对液滴起保护作用;三是以微粒絮团的方式填充于液滴间隙中,阻断液滴接触,防止液滴聚结破乳.  相似文献   
42.
刺五加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刺五加总苷提取的各影响因素(A乙醇体积分数、B溶剂量、C提取次数),以多指标(刺五加总苷收率、丁香苷质量分数以及浸膏得率)综合评分法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刺五加总苷提取的主要因素为B(溶刑量),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1B3C1,即乙醇体积分数60%,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h.此工艺简单易行,稳定可行,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3.
在298K时测定了DyCl3在DMF和水混合溶剂中的电导率,根据λ=(k液-k剂)×10-3/c公式求得DyCl3的摩尔电导率λ值,按公式λ=λ0(1-βc(1/2))作图外推求得DyCl3在DMF和水混合溶剂中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0值。  相似文献   
44.
实验基于主要发酵副产物的生成含量评价优选发酵毕赤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采用优选发酵毕赤酵母Z9Y-3和商业酿酒酵母F33设计同时和顺序两种接种方式启动模拟葡萄汁的酒精发酵,以酿酒酵母和发酵毕赤酵母单菌株发酵为对照。琥珀酸和乳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油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分析,挥发酸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结果显示,优选菌株参与下的发酵没有显著影响酒精发酵的进程,但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毕赤酵母生长速率低于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纯发酵相比,混合发酵提高了甘油的含量,降低了挥发酸的含量,其中顺序接种的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活菌数最高,发酵毕赤酵母存活期最长(7d),发酵过程中甘油累积量最高(2.7g/L),挥发酸含量最低(0.2g/L)。不同发酵处理中,琥珀酸和乳酸含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其最终含量变化不显著。综上可得,优选发酵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的混合发酵具有应用于葡萄酒酿造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发现对甲苯磺酰肼涉及的偶联反应具有明显的溶剂效应.当对甲苯磺酰肼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时,可以通过自身还原偶联得到对甲苯二硫醚;当溶剂为乙酸乙酯时,可以通过自身偶联得到S-对甲苯基硫代对甲苯基砜.当用环己烷作溶剂时,通过加入催化剂醋酸铜以及氧化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自身偶联的产物,从而选择性地得到对甲苯磺酰肼与环己烷自由基偶联产物对甲苯环己基砜.该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而绿色的含硫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相似文献   
46.
本文在课题组已有的离子液体对煤进行溶胀预处理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种含离子液体的二元混合溶剂.结果表明,[Bmim]Cl+NMP对神华褐煤的溶胀效果最佳.通过研究二元溶剂中[Bmim]Cl的体积分数、溶胀温度及时间对煤的溶胀度及其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影响,发现[Bmim]Cl的体积分数为0.5时,煤的溶胀度较高.神华煤在[Bmim]Cl+NMP中溶胀12h即可达到平衡.提高温度不仅可以缩短达到溶胀平衡所需的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破坏煤的结构,提高溶胀度.神华褐煤在150℃下溶胀12h,溶胀度可达到3.93.通过二元溶剂[Bmim]Cl+NMP对煤的溶胀处理能提高煤电解加氢还原的反应活性,有利于提高煤的液化率,使电解液化率从31.66%提高到62.27%.  相似文献   
47.
正模拟良溶剂中环形高分子单链的结构与动力学特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文多等采用多粒子碰撞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耦合的模拟方法研究了环形高分子单链在良溶剂中的静态与动态性质,并与线形分子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环形高分子链内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于线形链,即粒子排列得更加紧密;相应的均方回转半径也小于线形链,线形链与环形链的均方回转半径的比值为1.77;同时,  相似文献   
48.
采用溶剂热法将镍、铁和钴的硝酸盐溶液在180 ℃条件下反应24 h,经过后续磷化反应,在泡沫镍基底上生长镍铁钴磷化物纳米片阵列(NiFeCoP@NF).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镍铁钴磷化物纳米片阵列的析氧性能.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需要的过电势仅为160 mV,并且在恒定电流密度下,过电势可保持24 h.研究结果对于研究纳米结构的过渡金属磷化物电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50.
探讨了邻甲苯胺在制备银纳米棒中的作用.在邻甲苯胺存在下利用乙醇还原硝酸银制备了银纳米棒.产物经过XRD、TEM表征.对比实验表明不加邻甲苯胺或当邻甲苯胺形成配合物(2-(2-甲基苯基)氨基-4-(2-甲基苯基)亚氨基-2-戊烯)后,在类似条件下得到银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