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7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8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Ice cores recovered from polar ice sheet received and preserved sulfuric acid fallout from explosive volcanic eruptions. DT263 ice core was retrieved from an east Antarctic location. The ice core is d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nnual layer counting and volcanic time stratigraphic horizon as 780 years (1215-1996 A.D.). The ice core record demonstrate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1460-1800 A.D., the accumulation is sharply lower than the levels prior to and after this period. This period coincides with the most recent neoglacial climatic episode, the "Little Ice Age (LIA)", that has been found in numerous Northern Hemisphere proxy and historic records. The non-sea-salt SO42- concentrations indicate seventeen volcanic events in DT263 ice co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previous Antarctic ice cores,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are found between these records in relative volcanic flux of several well-known events. The discrepancies among these records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surface topography, accumulation rate, snow drift and distribution which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local glaci-ology on ice core volcanic records, analytical techniques used for sulfate measurement, etc. Volcanic eruptions in middle and high southern latitudes affect volcanic records in Antarctic snow more intensively than those in the low latitudes.  相似文献   
942.
分析了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产业结构层次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地位不突出,产业组织结构低下的状况,提出产业发展的构想:扬长补短,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把开拓住宅市场和农村市场,作为产业调整的突破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振兴支柱产业;重视大型工程的波及效应,配套发展第三产业,信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向服务型转化。  相似文献   
943.
周戎 《太原科技》2014,(5):12-14
分析了湖北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湖北城市发展由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由重功能向重特色转变、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44.
近年来,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新层段,奥陶系马家沟组马5五亚段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在钻井岩芯观察、测井分析、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基础上,结合生产资料,系统研究了苏里格地区东部马5五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苏里格东部地区马5五亚段主要储层为白云岩型岩性气藏,气藏与白云岩之间对应关系好,晶间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其中,中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的储层物性最好;沉积微相为储层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白云岩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分布,中—后期埋藏阶段的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和成藏最为有利,鼻状构造对成藏有一定的影响,古岩溶作用对马5五亚段储层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45.
矿井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庚 《安徽科技》2007,(12):50-51
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矿位于潘一、潘三矿北面,东部与潘二矿毗邻.全区断层较为发育,走向断层占绝大多数,主要断层有F66、F72、F69等.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使该区煤层的赋存状况极为复杂,夹矸岩性主要为炭质页岩,顶底板为炭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相似文献   
946.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余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固有的比较优势,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转移也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策导向与承接对策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7.
 通过对188口地热井的井口温度和单井产水量的统计分析,初步查明了中国东部主要沉积盆地热储的产能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型热储总体上以温热水和热水为产出特征,单井产水量以中、高产为主,总体上热储产能以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奥陶系最大,其次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其中,岩溶裂隙型热储产能变化较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建议东部地区积极开展多元化、梯级化地热利用;在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基岩地层埋藏较浅可优先选择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奥陶系岩溶裂隙型热储作为目的层,同时应加强岩溶裂隙型热储非均质性及其与产能关系的研究;而当基岩地层埋藏较深可考虑新近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砂岩孔隙型热储。  相似文献   
948.
湖北麦冬脱毒苗的生长发育与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对比试验对湖北麦冬茎尖脱毒苗与未脱毒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茎尖脱毒苗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未脱毒苗;单株分蘖数、块根数、根系活力均显著地高于未脱毒苗;茎尖脱毒苗和未脱毒苗的折干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9.
通过钻井、野外地质考察、地震精细解释等资料,重新确定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残余地层的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印支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演化特征,探讨石炭系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大柴旦凹陷、德令哈凹陷、霍布逊凹陷和大红沟凸起等地区,鱼卡凹陷、欧南凹陷基本无石炭系残留;石炭系残余分布受古地理格局和后期构造运动共同控制,古地理格局造成了东西方向石炭系分布的差异,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印支期褶皱抬升,形成近东西走向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抬升剥蚀;柴达木盆地东部在印支期以逆冲断裂和与之相关的断展褶皱为主要构造变形模式,在不均匀分布的最大主应力与右旋剪应力共同作用下,石炭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相似文献   
950.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