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6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水化热引起的大体积混凝土墙温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已提出的考虑混凝土化学反应速度的热传导方程新理论,分析了水化热引起的大体积混凝土墙的温度场,给出了该问题非线性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迭代公式,研究中,绝热温升采用了基于Arrhenius理论的有效时间的函数,从而导致求解非线性热传导方程,从计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a)浇筑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墙的最高温升有显著影响,浇筑温度越高,混凝土墙的内外最大温差越大;(b)由于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低,墙中心的温度高于其表面温度,这将导致混凝土墙横断面上不同位置在不同时刻具有不同的水化热化学反应速率;(c)水化热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从而使混凝土硬化速度加快,初凝和最终凝固时间缩短,因此,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宜采用低热水泥。  相似文献   
712.
针对环境水体中藻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将粉煤灰和Fe3O4配比混合,使用盐酸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磁捕剂,研究磁捕剂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5 mL的7%盐酸改性后的磁捕剂的除藻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为99.49%; pH=4时,磁捕剂对藻的去除率最高,为99.7%; pH=6时,磁捕剂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为85.47%.研究结果为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13.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714.
混凝沉淀是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核心技术单元。在以黄河高浊水为原水的自来水处理技术中通常采用二级混凝沉淀工艺(一级采用高分子混凝剂,二级采用无机盐混凝剂)。本次生产性平行对比实验表明,相对于FeCl3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二级混凝剂,其药耗指标矾基减少75%,沉淀站出水残浊降低8%,混凝沉淀效果更好,但是余浊水质指标稳定性波动较大,同时PAC在冬季运行模式中,其混凝效果并不及夏季模式显著。  相似文献   
715.
为保证污染的快速有效处理,基于聚硅铁(PSF)的优异混凝效果及其絮体的快速沉淀性能,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试验水样,对短时混凝沉淀工艺(短时工艺)的絮凝和沉淀时间等参数的选择及其对过滤的影响进行研究,对比研究聚硅铁和聚合氯化铝(PAC)在混凝过滤的短时和常规工艺下的去除效果,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絮体进行分析,最后观察短时工艺对于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混凝沉淀试验中,絮凝2 min、沉淀3 min时的PSF短时工艺就能达到与常规工艺较为接近的污染物去除水平。投加量为0.162 mmol/L时,浊度和CODCr平均去除差异率分别为0.59%和11.5%。在过滤试验中,短时PSF工艺的滤后水水质稳定,平均CODCr去除率达到85.53%,比PAC短时工艺高了7.16%。扫描电镜图片表明短时PSF工艺的絮体比PAC絮体结构紧凑,颗粒粒径大,具有更好的絮凝沉淀效果。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试验中,投加量达到0.162 mmol/L时,PSF短时工艺对于浊度和CODCr的去除效果比PAC短时工艺分别高了27.88%和1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