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1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54篇
系统科学   207篇
丛书文集   166篇
教育与普及   10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6篇
现状及发展   28篇
综合类   3999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488篇
  2022年   481篇
  2021年   476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根据某钻井公司在河南油田施工的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泥饼吸附卡钻事故的处理及预防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52.
弹体对岩石的侵彻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一强度理论作为岩石的破坏准则,基于动态空腔膨胀理论研究了弹体侵彻岩石靶时所受的阻力,以及刚性弹体对岩石的侵彻深度,并分析了破坏准则、弹头形状、摩擦系数等因素对侵彻深度的影响,与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弹体初始速度低于1200m·s-1时,采用双剪强度理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符合较好,该模型是合理的,可作为相关问题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3.
利用大地热流估算松辽盆地岩石圈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地热流进行大面积岩石圈深度计算 .在利用地震波速换算岩石生热率和收集岩石热导率的基础上 ,计算了北纬 39°~ 4 9° ,东经 112°~ 131°范围的岩石圈深度 .结果表明 ,区内岩石圈深度变化较大 ,呈现北深南浅 ,西深东浅的特点 ,东西过渡带位于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上 ,而大庆附近地区岩石圈局部变化较为激烈 ,变幅达 70km .  相似文献   
54.
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的栽植密度试验及栽植深度试验,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来寻找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经过试验分析,最佳栽植密度为20cm×50cm,最适栽植深度为5cm~10cm。  相似文献   
55.
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一维混合层模式中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单e指数形式的描述太阳辐射穿透性短波辐射的经验公式,代入Kraus-Turner发展的平均意义下一维时变混合层物理模型,得到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时混合层深度的控制方程.通过两组数值试验,与未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的混合层深度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不同海面热状况和不同风速下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首都圈地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变化: 对地震成核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1980~2000年发生的2098个地震作重新定位, 获取了其中1825个地震精确的震源位置. 基于地震精确定位结果, 系统地计算了不同深度段的b值, 发现研究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增加具有系统减小的趋势, 且在地壳8 km上下的减小趋势最为突出, 表明在地壳浅部 (0~8 km)以小震为主, 大地震较少, 故b值高; 而在深处(8~25 km), 大地震相对较多, b值减小. 这一现象的背后物理机制可以从地壳介质复杂程度与应力状态的变化得以解释, 破裂易于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岩石静压力较高的地壳深处成核形成大地震. 推测首都圈地区未来强震多发生在8 km以下的地壳深部.  相似文献   
57.
喷动流化床射流穿透深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射流穿透深度是表征喷动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中射流特性的重要参数.在300 mm×30mm×2 000 mm的喷动流化床煤气化炉冷态试验装置上,采用压力信号分析和快速摄像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喷动气速、喷口直径、物料特性、静止床高和流化气流率对射流穿透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穿透深度随喷动气速、喷口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静止床高、物料密度、物料直径、流化气流率的增大而减小.另外,引入两相弗劳德数(Fr)、颗粒雷诺数(Rep)等无量纲参数,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喷动流化床射流穿透深度的关联式,该关联式全面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静止床高和流化气流率的影响.关联式的预测值与本文及国内外其他一些研究者的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58.
弹丸侵彻钢纤维混凝土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弹丸侵彻钢纤维混凝土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有限元计算中引入了Holmquist-Johnson-Cook累积损伤材料模型以描述钢纤维混凝土的非线性变形及断裂特性,弹丸作为刚体处理.侵彻深度计算结果与在φ14.5 mm弹道炮上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相吻合,并很好地模拟了在侵彻过程中钢纤维混凝土靶的成坑、层裂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钢纤维混凝土这种新型复合材料抗侵彻性能的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HJC本构模型用来描述钢纤维混凝土的侵彻问题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9.
The refraction-diffraction of surface waves due to porous variable depth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investig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tend the boundary-value problem of impermeable varying topography to that of a variable depth porous seabed, which is the situation most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 in practical problems of coastal engineering. A wave-induced fluid motion is applied to the porous bottom, while the well-known linear potential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free-water above the bottom. Eigenfunction expansions are employed to derive the matching condition and the so-caUed modified dispersion rel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orous bottom, the wavenumber becomes a complex value, of which the real part represents the spatial periodicity while the imaginary part refers to the energy dissip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waves over a porous bottom are studied in detail. By neglecting the non-propagating modes which only have a local effect and damp exponentially with distance, we derive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wave refraction-diffraction and wave-damping. The developed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damping problem of waves over submerged porous breakwaters.  相似文献   
60.
0 IntroductionManystudieshavebeendoneonthesedimentdischargeinMt.Tanakami .Thosestudiesconcerntheamountofsedi mentsandfewdiscussionsabouttheprocessonly .Andthesedi mentyieldmechanismindevastatedslopeinMt.Tanakamiisnotfullyunderstood.Inordertorecordthewholeprocessofsoilero sionfromthebeginningofprecipitation ,totheendofsedimentmovement,asimulatingexperimentbyusingartificialrainiscon ducted .Basedonthisexperiment,andbyfurthercomparingwiththepreviousdataofsedimentsinthisarea,somebasicdataabou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