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5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255篇
教育与普及   1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41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57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31.
以飞秒激光为基础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相干远红外光谱测量技术.文章首次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云冈石窟的第3窟和第20窟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它们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并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出它们的频域光谱,同时获得了它们的太赫兹吸收系数曲线和折射率曲线.测试结果表明第20窟样品在太赫兹波段存在吸收峰.  相似文献   
932.
目的制备纳米ZnO粉体,并研究其电磁性能。方法应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纳米ZnO粉体,采用TG-SDTA,XRD,EDS,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用波导法测试了样品在X波段(8.2GHz~12.4GHz)的电磁特性。结果所制备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短六棱柱状纳米ZnO粉体,原子比例偏离了1∶1,平均晶粒度和颗粒度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制备样品具有较大的电磁损耗特性,煅烧温度为700℃时介电损耗最大,而600℃时磁损耗最大。结论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ZnO粉体属于电磁损耗型微波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933.
研究Caco-2细胞吸收转运模型(模型Ⅰ)和吸收转化模型(模型Ⅱ)对铁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效果.用不同浓度,pH的硫酸亚铁溶液及稻米分别处理两种模型的Caco-2细胞单层22 h后,测定两种模型细胞铁吸收差异.结果表明Caco-2细胞铁蛋白形成量随铁浓度增加而增加,且模型I高于模型Ⅱ,当铁浓度≥25μmol.L-1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细胞铁蛋白形成量和转运铁量均与pH呈负相关,两模型间达到显著相关(p0.05).模型Ⅰ和模型Ⅱ均可用于膳食铁生物有效性评价,高铁浓度时,模型Ⅰ效果优于模型Ⅱ.  相似文献   
934.
采用抗生素与倍比稀释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太湖梅梁湾水域水华的优势藻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全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藻属与产毒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太湖梅梁湾水域成功分离获得2株藻株TH1和TH2,2株藻株藻蓝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微囊藻16S rDNA保守序列(Micr 16s rDNA)扩增均为阳性,TH1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B(mcyB)扩增为阳性,而TH2的mcyB扩增为阴性.培养15 d的THI藻株每108个藻细胞产生的总微囊藻毒素-LR(TMC-LR)为0.594 μg,胞外微囊藻毒素-LR(EMC-LR)为0.085μg,分别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61.93%和86.09%;TH2藻株未检出MC-LR.TH1藻株mcy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5.9%.结果表明:分离自太湖梅梁湾的2株藻细胞均为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其中1株产毒微囊藻具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太湖梅梁湾水域有产毒微囊藻污染.  相似文献   
935.
在0.2mol/LMEA、DEA和MDEA吸收CO2饱和溶液的解吸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己二酸和辛二酸,对解吸能耗和CO2析出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发现加酸后在其它解吸实验条件不变情况下,CO2析出速率加快,且加酸剂量在0~0.6g范围内,CO2解吸速率与加酸量成正比。对加酸前后的CO2解吸能耗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发现在解吸过程加酸后解吸CO2的能耗率明显减少,且能耗减少量随加酸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H值调节法可降低CO2解吸过程的能耗,加快解吸速率。  相似文献   
936.
建立了溶剂浮选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痕量双酚A的新方法.对浮选条件如浮选溶剂、试液pH、氮气流速、浮选时间进行了优化.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20μg/mL,检出限为0.33μg/mL.对石化地区水体中双酚A含量进行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4.2%~107.9%,RSD为2.4%~4.0%.  相似文献   
937.
建立血液中常见中毒药物的快速、高效LC-MS/MS筛查方法. 采用沉淀蛋白的前处理方法,通过相关信息扫描模式,运用多反应监测作筛查,再依赖3个不同能量的增强型二级碎片离子扫描,最终在数据库中筛选中毒药物.结果表明:优化LC-MS/MS快速筛查方法,节省了检测时间,已成功地进行毒物检测分析,为临床抢救赢得了时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方法可用于中毒患者的毒物药物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938.
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卷小鼠口服后的组织分布行为. 将Balb/C小鼠分为2组,口服组灌胃给予10 mg·kg-1两性霉素B脂质卷,静脉注射组尾静脉给予1 mg·kg-1两性霉素B粉针注射溶液,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等组织和血浆,用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两性霉素B在组织和血浆中的药物质量分数.结果显示:脂质卷口服后组织中12 h药物质量分数最高,药物在肝、脾、肺中分布较多,心、肾、血浆中分布较少.粉针注射组药物质量分数在相同的时间点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中的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其中肝组织中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脾、肾、肺、血浆次之,心中质量分数最低.2组12 h心和肺组织质量分数相当,而其他组织中各时间点粉针注射组质量分数均高于脂质卷口服组的质量分数.证实脂质卷可显著促进两性霉素B的口服吸收,药物在肝、脾、肺中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939.
建立了盐酸左旋倍他洛尔原料药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方法.色谱柱为EdipseXDE-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体积比30∶70的乙腈-缓冲液(0.01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含体积分数0.5%的三乙胺),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 mL/min,柱温30℃.盐酸左旋倍他洛尔与其降解产物能得到较好分离,在50~25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9 9;检测下限为5 ng;平均回收率为100.8%.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该产品及有关物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40.
为了研究非均相催化氧化制备对羟基苯甲醛,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o/Cu/γ-Al2O3催化剂,以对甲酚为原料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醛,研究了各种反应参数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TPR(程序升温还原)表征,对产品进行了IR表征。结果表明:400℃焙烧的催化剂由于其更容易发生Co3+→Co2+的还原,其催化活性最好,反应时间10h,65℃,催化剂用量为对甲酚用量的3%~4%,氢氧化钠∶对甲酚比为3∶1(摩尔比)时对羟基苯甲醛的最高收率为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