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综合类   2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3株嗜蜡微生物在壁面上的吸附规律和对壁面润湿性的改变试验、微生物作用对蜡晶形态的影响试验,认为微生物防蜡作用机理符合水膜理论:即微生物在管杆壁面产生吸附,并在管杆壁面生长繁殖,一方面形成生物膜改变壁面润湿性,使管壁的水湿程度增加,油相粘附功减弱。  相似文献   
92.
主要研究了溅射压强对光伏玻璃表面二氧化钛自清洁薄膜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具有自清洁功能的二氧化钛薄膜,通过调控溅射压强改变薄膜润湿性。研究发现:薄膜中Ti元素主要以Ti+4形式存在。当溅射压强由0.4 Pa增加到0.6 Pa时,二氧化钛薄膜表面粗糙度由1.02 nm降低到0.65 nm,薄膜的水接触角由68.9°小幅下降到67.9°,随着溅射压强增加到1.4 Pa,薄膜表面粗糙度又升高到2.38 nm,薄膜的水接触角持续增加到87.5°,二氧化钛薄膜表现出亲水性;薄膜表面粗糙度变化与水接触角变化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粗糙度变化有利于调节二氧化钛薄膜表面润湿性。当溅射压强为0.6 Pa时,二氧化钛薄膜滚动角最小,达到5°,此时薄膜的水接触角为最小角67.9°,表面自由能最大,为34.3 mJ/m2,有利于减小固液间相对运动的阻力。  相似文献   
93.
讨论了液体与固体之间存在的附着力,内聚力。根据能否润湿的条件,导出了一个简明的判据,并且用实例说明了判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4.
金属表面陶瓷层的激光熔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金属基体和陶瓷层之间的过渡层来增加金属和陶瓷相之间的润湿性;用激光重溶陶瓷层的方法来消除等离子体喷涂陶瓷层的气孔、裂纹等结构缺陷,提高其均匀性,使陶瓷层与金属基体达到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95.
针对聚驱采出的高含水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强、油水分离困难,采用瓶试法筛选出一类对含聚乳状液油水分离性能极好的破乳剂低聚季铵盐I,当I加量浓度为25mg/L时,55℃破乳进行到60min时,脱水率达96.5%,与常规的聚醚或多胺类破乳剂相比,乳状液脱出水色透明澄清,油水界面齐.通过光学显微镜、动态分析仪、接触角测量从微观和宏观分析研究了低聚季铵盐I对乳状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相比常规的聚醚或多胺破乳剂,低聚季铵盐I对聚驱采出水包油乳状液油滴聚结速度更快;自由水层在油滴聚结分离区占主导作用的是不稳定机制,低聚季铵盐I使乳状液中油滴发生向上的迁移运动而非絮凝沉降,有利于脱出游离水的分离和水质的提高;接触角测量表明低聚铵盐I使乳状液处理的岩石表面转向水湿状态,对乳化膜的强润湿改变性能导致液膜破裂,油水分离.  相似文献   
96.
基于微量添加元素表面活性研究的钎料成分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定量研究微量添加元素Ag,In,Bi,Sb对低Sn含量(14Sn-余Pb)合金钎料表面张力的影响为理论基础,将钎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量、钎料的润湿性能及熔化温度等进行了三水平双指标正交试验,在综合考虑钎料的工艺性能、承载强度及工艺性能的基础上,对汽车、拖拉机等内燃机中铜质水箱散热器钎焊用低Sn含量Sn-Pb钎料的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7.

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中二氧化碳(CO2)地质埋存的关键问题,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对CO2在SiO2纳米狭缝中的吸附扩散行为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研究表明:在SiO2纳米狭缝中,CO2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强,且亲水性的SiO2纳米狭缝比亲油性SiO2纳米狭缝的CO2吸附量大;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加,CO2吸附和扩散能力也逐渐增强。此外,根据吸附能、吸附高度和电荷转移量等参数分析了CO2在不同润湿性SiO2表面吸附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为理解不同岩石物性的SiO2狭缝表面与CO2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见解,这对于解释CO2分子在盖层中的吸附机理以及在地层中的长期封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温度对油,水,石英体系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量子场论方法计算了固-液界面的吸附自由能导出了油,水,石英三相体系的润湿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计算表明,当系统的温度升高时,石英的亲水性增强,降低了多孔介质的残余油饱和度,这对热力采油机理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介绍了MD膜驱油剂的理论。陈述了MD膜驱油的几种机理(主要包括润湿性转变、吸附作用、能量“场”形成等);通过边界层的模型分析了能量“场”理论;展望了MD膜在三次采油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0.
 综述了近几年制备可逆润湿性表面的常用方法及常见的控制润湿性可逆变换的手段,例如在原材料表面添加光敏性物质、热响应性物质及pH敏感性物质等,并介绍了其响应性机理;总结了目前尚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性能不稳定等研究薄弱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及具有可逆润湿性生物质材料前景,认为后续研究的重点亦可放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