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20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讨论润湿滞后现象的最佳实验方法。为了对比体积法、斜板法以及联用法(体积法与移动针头法相结合),在3块不同粗糙度固体表面上,采用3种方法对强亲水到疏水范围内的液滴进行润湿滞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表观接触角θap≤60°时,体积法对液滴施加的垂直外力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而当θap>60°时,垂直外力会改变液滴形状、三相接触线长度及接触模式,不适合对润湿滞后进行测定。在斜板法实验中,由于液滴体积较小,其重力无法克服固-液黏附力与粗糙微结构产生的能量势垒,导致液滴无法在固体表面移动。移动针头法实验结果符合静摩擦力理论,且避免了因垂直外力导致的润湿阻力系数失真,可对θap>60°的润湿滞后现象进行测试。将体积法与移动针头法联用为润湿滞后实验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22.
为实现润湿图案化的超疏水表面在航空电子设备散热中的应用,本文对液滴撞击双疏水表面(具有疏水性图案的超疏水基质)的润湿行为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使用高速相机和红外相机,我们获取了液滴铺展和回退阶段的动力学以及表面温度和热流量的相应空间分布.本文研究了液滴撞击超疏水、疏水和双疏水表面上的动态润湿和局部传热的差异.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表面温度和撞击高度对液滴撞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表面在铺展阶段都具有相同的润湿特性和相似的传热行为.表面温度变化并不能对铺展阶段表面润湿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液滴铺展时间与表面温度和撞击高度无关.在回退阶段,表面润湿特性的差异使得三个表面之间的传热特性明显不同.双疏水表面特殊润湿特性使得回退阶段液膜的接触线速度存在跳变现象,形成了许多小液滴,增加了接触面积,同时又兼具了超疏水表面的回弹特性.  相似文献   
523.
应用反转法及坐标旋转变换设计凸轮廓线及Matlab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凸轮机构设计中,解析法是一种精确的方法.但解析法的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为此应用反转法及坐标旋转变换建立凸轮廓线设计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h环境下对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和轮廓线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设计简单、操作简单、速度快、精确度高、即时得到所要的坐标值的特点,大大提高凸轮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524.
2003与2002:大幅度冬季温度异常反转事件及其异常大气环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王会军 《科学通报》2003,48(Z1):1-4
揭示了2003年与2002年冬季发生于北半球中高纬区以及澳大利亚南部等地大幅度温度异常反转事件(LTAR),在该次事件中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同时由2002年初的冬季异常暖事件突转为2003年的异常冷,而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南部则由异常冷突转为异常暖,研究了该次事件的异常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北太平洋区的异常气旋式环流系统和欧洲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式环流系统是关键角色,这两个环流系统都有遥相关波列与之相联系.这样一个气旋式和一个反气旋式异常流型两个系统的耦合就是造成这次大幅度温度异常反转事件的主要原因.与北太平洋的异常环流系统相联系的波列很重要,可以称为北太平洋-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异常波列(NPWPA),而且,澳大利亚以南的温度由负到正的异常转变很可能与这个波列以及南半球高纬区的纵向异常波列有关.  相似文献   
525.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勋 《自然杂志》2011,33(5):260-265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复杂形成机制的断裂系统,其实可以是简单构造变形过程的产物,也无需复杂的动力学机理解释。本文通过一些伸展、挤压和反转这三类常见构造的典型研究实例,以展示物理模拟实验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526.
多输入多输出正弦频控阵雷达能够对目标在空间中的距离和角度进行二维估计,如何提高估计精度尤为重要.为了提高sin-FDA-M IM O目标距离角度联合估计精度,引入时间反转技术,利用信号多路径传播的空间多样性来提高距离角度估计算法的性能.首先分析了sin-FDA-M IM O的接收信号模型,然后推导了基于TR技术的sin...  相似文献   
527.
多孔介质的润湿性是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基于润湿性测量方法和光学成像技术综述了CO2封存条件下不同尺度的多孔介质润湿性测量技术,并分析了相关润湿现象。目前,岩石润湿性的测量主要分为:实验室尺度的表面润湿性测定、孔隙尺度的内部壁面接触角测定,以及宏观尺度的岩心整体润湿性评价。孔隙结构、矿物组成成分和表面粗糙度是孔隙尺度接触角的关键影响因素,它们会影响多孔介质的混合润湿特性并造成润湿滞后现象。根据不同局部驱替事件(如排水、渗吸)的接触角分布建立了孔隙尺度与连续尺度的岩石润湿性关系。最新研究发现,随着驱替的发展,岩石润湿性在排水和渗吸过程中发生了显著改变,但不同尺度的岩石润湿性的关系及润湿转变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8.
水声(Underwater Acoustic,UWA)信道的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造成正交频分复 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水声通信系统接收端符号间干扰和载 波间干扰,降低系统性能 . 构造一种新型的被动时间反转-卷积神经网络(Passive Time Reversal-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PTR-CNN),并将其应用于 OFDM 水声通信系统接收 端 . PTR-CNN 网络的构造包括两部分,首先,基于被动时间反转理论削弱多径增强主路径信 息能量;其次,将上述输出结果转换成二维矩阵,再输入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信号检测,同时 对抗多径和多普勒效应带来的干扰;最后,网络输出直接恢复比特流 . 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与目前主流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算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在不同水声信 道环境测试中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29.
铁电单晶材料力电耦合性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电材料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材料。作者借助晶体塑理论的方法,采用铁电畴结构的非完全连续反转模式,考虑畴壁移动的能量耦散与外力做功及内能变化的平衡关系,建立起单晶铁电材料的电畴反转模型,以期作为确立多晶铁电陶瓷本构关系的基础,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铁电单晶地非线性力电耦合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