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各部密度分布大体呈一系列高低变动的“M”形曲线,有两个分布密度高峰,分别是胃体和回肠,其中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而在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较低,其中食管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呈锥体形和梭形,多位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之间或上皮细胞基部,还有的位于固有层中.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中国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郭金和教授等联合上海长宁区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并在精确定位、增加治疗功能等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使消化道支架成为安全、简便、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该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  相似文献   
123.
<正>微型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疗,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真实性,而且由于微机电系统本身的微小尺寸、高度智能,极大地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在非结构环境的狭小空间作业,比如,胶囊内窥镜侵入性小、没有毒副作用、具有无创、微创等优点,并可以进行主动控制,或加载成像装置,是今后机器人内窥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4.
目的:以奶油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胃肠道CT低密度造影剂,并研究其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可食用淡奶油为原料,添加少量瓜尔豆胶,经搅拌机搅打后制得低密度造影剂。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其均匀性并测量CT值、比较其与血凝块的密度差异;在离体猪小肠中以混入肝素的血浆0.1、0.2、0.4mL模拟微量的消化道出血,观察该低密度造影剂对出血灶的显示效果,并比较其与中性对比剂(水)对出血的显示效果。结果:制得的低密度造影剂的CT扫描图像较均匀,CT值范围为-500~-700 Hu,与血凝块的密度差异明显;其能准确地显示和区分0.1、0.2、0.4 mL的出血灶,相对于中性对比剂(水)对出血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以奶油添加瓜尔豆胶制备的胃肠道CT低密度造影剂均匀性良好,可以准确地显示出血灶,相对于中性对比剂(水)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更为优越,值得进一步在临床诊断中试用。  相似文献   
125.
126.
用生物力学的观点,对上消化道高压带径向运动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弹性收缩、挤合和封闭三种运动状态。依据这种理论,对测试上消化道仪器的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提出比较合理的设计,将压力传感器微型化后,使用液态偶合传递压力波,并将其置于光纤胃镜的头部,从结构上使传感器具有受控伸出和缩入的功能,这样传感器在光纤胃镜直视下,能在各待测点准确定位,测出各待测部位的压力,特别测出了幽门括约肌压力(PSP):正常中国人的PSP=21.8±1.3mmHg。文中详细讨论了有关测量方法,给出了仪器框图、技术关键及数据收集方法。  相似文献   
127.
128.
消化道基因治疗:中医药治疗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作用的机制目前仍是一个谜。本文提出,中药动植物成分中的核酸经过煎煮热变性、胃酸变性、肠液复性、胆汁乳化、脂质体形成等体内外处理过程后,将有可能通过自然生理的过程,经过消化道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中,而达至基因治疗的功效。初步的实验结果也已证实了上述消化道转基因方式的存在。消化道转基因的巧妙过程,将为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易行、既符合生理特性又疗效确切的全新模式;并有可能由此最终揭示中医药治疗的机制,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宝藏得到重新开发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9.
130.
辟鸟是一类善于潜水的游禽 ,大量捡食羽毛的习性占据生活周期中相当长时间〔1〕.本文按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理论解剖了 3种辟鸟的消化系统 ,亦和其它一些水鸟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发现辟鸟无嗉囊 ;肌胃内食物 5 0 %以上为羽毛 ,甚者达 90 % ;肌胃与十二指肠之间出现一第三室 ,与其相连的幽门孔极细 ;消化道各部均为弱酸性 ( p H5~ 6 .5 ) .结果表明辟鸟以羽毛为主要食物 ,与典型食鱼鸟有较大差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