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6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鄂中沉湖—土地堂地区早三叠世以局限—半局限台地环境为主,有过短暂的台内浅滩环境,东部曾发展为蒸发台地环境.下三叠统主要有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夹少量亮晶鲕粒灰岩,局部硬石膏岩. 经历了海底环境的白云化,胶结、硬石膏化,大气环境的溶蚀,埋藏环境的胶结、溶蚀、白云化、表生环境的溶性等成岩作用过程.大气及浅埋藏环境产生的孔、缝隙多为后来的方解石等充填,对储层贡献甚微. 深理藏环境的扩溶孔的形成及后期构造缝的产生与油气演化大致配套,具有一定的意义,表生环境的溶蚀,保存较好,对储层有较大贡献. 区内下三叠统主要发育裂缝型及裂缝孔洞型两类储层,前者孔隙度低,仅为2%~3%,后者孔隙度可达26%左右,至今仍受大气淡水影响,保存条件差,不利于成截.  相似文献   
62.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昌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江油马角坝地区不同时代破酸盐岩油气源岩研究衣明,在油气源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是油气源岩中烃类物质的原始样品,它记载着油气源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及有关信息。在油气源岩评价中,有机包裹休的类型、特征、古温度、含量及组分等参数,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可有效地对油气源岩的演化程度、生油热历史、有机质热演化分区、油气资源量以及油气源岩性质和成因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及硅质岩中的超微化石、微孔隙、微裂缝、岩石结晶形态、颗粒大小和它们互相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这些超微结构和超微化石对进一步揭示岩石、地层的奥秘,对找油、找矿,生命起源以及微古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硬体的形成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云南运动使已固结的石炭系抬升至表生成岩环境,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岩溶角砾白云岩,而印支期深埋藏成岩环境有机质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使工区内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65.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分布广,但有机质丰度较低,且成熟度高。通过对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在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指出盆地中部马五段、马三段蒸发台地相碳酸盐岩为较好的烃源岩,盆地内其余地区和层位的碳酸盐岩为较差的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受碳酸盐岩沉积相和盆地基底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66.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孔隙演化中的埋藏胶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孔隙演化受各种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胶结物进行了研究,碳酸盐岩中存在白云岩粒间胶结和石灰岩粒间胶结两种胶结物,不同成岩时期及成岩环境形成的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川东石炭系埋藏成岩作用过程中,埋藏胶结物对孔隙演化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地球化学手段定量地描述胶结作用,为预测有利勘探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双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宝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5):6305-6309
基于弹性理论和达西定律,针对双洞缝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简化的试井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与逆变换的方法求得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影响压力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下原油粘度主要影响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曲线早期直线段的长短;溶洞体积相对大小主要影响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中期下凹段的凹曲幅度;裂缝渗透率主要影响压力曲线的早期直线段斜率和压力导数曲线的截距大小。  相似文献   
68.
 总结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进展及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外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注重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沉积能量差异,中国则侧重于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岩相古地理分析。中国四川盆地和南海海域的生物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生物礁的形成环境、控制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等认识不断深化。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多样,微生物碳酸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沉积模式不断完善。冷水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发育机理、控制因素、沉积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程度不断提高。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分析法和地球物理法,其中地质分析法包括微相分析法、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法和地球化学法,地球物理法包括数学-测井法和地震方法。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存在问题有:海相碳酸盐岩分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方法及地球化学法应用较少;浅滩发育模式和深水碳酸盐岩研究薄弱。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方法不断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突破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研究技术瓶颈;不断深化深水、冷水等非常规碳酸盐岩理论认识和油气潜力分析;相控原则应用更为广泛,相控建模、相控成岩演化、相控储层分类等方法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9.
凝析气藏衰竭开采过程中,不同缝洞类型会影响凝析油的析出过程和赋存形态。为了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压力衰竭过程中凝析油的形成机理和微观赋存状态,对单缝洞型、多缝洞垂向叠置型和多缝洞横向叠置型三种缝洞类型的碳酸盐储层开展凝析气压力衰竭实验协同微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并对不同压力下扫描得到的图像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油、气、岩石骨架分割,得到真实岩心三维孔隙网络模型,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分析,实现模拟不同缝洞类型凝析气藏在不同开发阶段凝析油赋存状态的定量和定位置表征。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岩心压力衰竭过程主要是一个油相由多孔状、单孔状和油膜状向网络状转变的过程,最终网络状油增加,多孔状、单孔状和油膜状油减少;利于凝析油析出的储层构造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多缝洞横向叠置型储层、单缝洞型储层、多缝洞垂向叠置型储层;在压力衰竭过程中,随着凝析油增多,油相会向岩石壁面靠近,当凝析油开始产出,油相会远离岩石壁面,随着油相的产出,油相减少,凝析油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岩石壁面靠近。  相似文献   
70.
伊拉克S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为中高孔、中低渗的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酸化压裂是该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由于储层裂缝溶洞发育,非均质强,酸液滤失量大,作用距离有限,需要结合裂缝暂堵技术,实现对非均质储层的均匀改造。根据该油田储层地质油藏资料,对裂缝尺寸进行分析,并将储层裂缝划分为微缝和常规缝。实验通过巴西劈裂,对储层标准岩心进行劈裂造缝,模拟了真实粗糙微缝(0.03 mm、0.05 mm、0.08 mm),然后采用3D打印岩板模拟了常规粗糙裂缝(1 mm、2 mm、3 mm),最后将粉末、纤维、颗粒合理配比作为暂堵剂对裂缝进行封堵,优选了裂缝封堵配方。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缝,纤维和粉末均能有效封堵裂缝,纤维相比粉末更易封堵微缝,封堵后承压均超过30 MPa;针对常规缝,采用纤维或纤维与颗粒组合可有效堵裂缝,封堵后承压均超过30 MPa。通过裂缝封堵实验,探索了碳酸盐岩缝内封堵规律,优选了暂堵剂配方,可为现场裂缝封堵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