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8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Parameterization of entrainment-mixing pro- cesses in cumulus clouds is critical to improve cloud parameterization in models, but is still at its infancy.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lately developed a formulation to represent a microphysical measure defined as homoge- neous mixing degree in terms of a dynamical measure defined as transition scale numbers, and demonstrated the formulation with measurements from stratocumulus clouds. Here, we extend the previous work by examining data from observed cumulus clouds and find positive cor- relations between the homogeneous mixing degree and transition scale numbers. These result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stratocumulus clouds, but proved valid for the first time in observed cumulus clouds. The empiricalrelationships can be used to parameterize entrainment- mixing processes in two-moment microphysical schemes. Further examined are the effects of secondary mixing event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ogeneous mixing degree and transition scale numbers with the explicit mixing parcel model. The secondary mixing events are found to be at le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r scatter in the abo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ased on obser- vations than that in the previous result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out considering secondary mixing events.  相似文献   
82.
基于损伤效应,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洞口段三维数值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分析考虑与不考虑损伤范围两种情况下麻栗垭隧道洞口段稳定性与安全性.由爆破实验结果得出爆破损伤影响范围约为5.0m,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可知,考虑围岩损伤效应后数值模拟能更准确反映围岩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经检验,工程支护体系具有足够的安全度.考虑损伤效应后的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值更加符合,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误差分别减小了12.1%和32.8%,数值模拟误差明显降低.运用监控量测与数值模拟相互印证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分析隧道结构的稳定性,更好地指导施工,从而为麻栗垭隧道及类似地质下的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为了更好地分析云滴谱演变特征,结合垂直速度和液态水含量,采用总体平均统计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加勒比海域开展的海洋浅对流云降雨观测试验(RICO)中3个架次(rf06、rf10和rf13)的滴谱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底以上500m左右的范围内,主要以云滴的凝结增长过程为主;在1km以上高度附近,雨滴粒子开始出现,成为云滴粒子向雨滴粒子转化的敏感区域;在对流云的上部,雨滴粒子随高度逐渐增多,直径较小的云滴粒子的数密度变化差异较大;云粒子谱型与环境动力场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处于蒸发过程时,直径小于40μm的云滴粒子会迅速减少,处于凝结过程时,直径在10μm附近和30μm附近的粒子会有双峰谱型出现,对应着云凝结核的活化和小云滴粒子的凝结增长。  相似文献   
84.
退化羊草草原浅耕翻处理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退化羊草草原浅耕翻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动态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11年的变化结果如下:处理群落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种多样性指数在11年中的分布符合方程D=2.43-0.49t+0.04t2,均匀性指数分布符合方程E=1.43-0.85t+0.027t2.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均较处理前有显著的增加.羊草是造成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变化的最主要种群,其重要值在11年中分布符合方程I=202.9-78.4/t-0.22/t2,表明在演替开始的前几年羊草恢复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变缓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11年的恢复过程可划分为羊草+少年生杂类草、冰草群落(1—4年);羊草群落(5—8年)和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9—11年)三个群落阶段.11年的恢复处理群落并未恢复到原生羊草草原群落的水平、演替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85.
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为主,是玉米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因此,要想获得高产,在田间管理上要实施以下“六法”:  相似文献   
86.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有限,提供给隧道施工的空间极小,越来越多的浅埋小净距隧道出现在城市中,明确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及支护变形规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以赣州蓉江过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及室内试验确定注浆前后土层强度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有限差分软件构建对应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及支护变形规律,最后研究不同注浆范围及隧道错开步距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后,土层强度参数提高约40%,抗变形能力提高约130%;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由非对称的“V”型分布逐渐转变为对称的“W”型分布,地表最大沉降位置最终出现在后行隧道上方地表;注浆加固能有效控制地表及初期支护变形,提高隧道错开步距对变形的控制效果影响较小,建议现场施工的注浆范围为隧道拱顶至拱顶上方6~8 m范围,先行隧道及后行隧道的错开步距选取为40 m。  相似文献   
87.
【目的】针对隧道上台阶初支侵入断面界限的问题,探讨了隧道发生侵限的机理并提出一种断面恢复方法。【方法】首先从围岩的岩性、地下水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浙江省桐庐县仰天洞隧道发生侵限的机理;然后提出整体法和逐环法两种断面恢复方法,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两种断面恢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逐环法施工时围岩新增位移量小,隧道拱顶沉降累计值为6 mm,BC水平测线收敛累计值为5 mm;塑性区范围相比整体法明显减小;支护结构最大应力值为16.80 MPa,支护结构承受的应力虽较大但仍处于安全状态。这表明本支护结构能发挥更强的支护效果,逐环法是较优的断面恢复方法。【结论】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初支侵限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庄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729-3732,3740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的主要储油层系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上部及上新统上油砂山组下部,为背斜构造控制的岩性层状油藏。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南翼山浅油藏岩石学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南翼山浅油藏储层岩性既有碎屑岩又有碳酸盐岩。碎屑岩主要分布于浅湖区,主要发育砂岩及粉砂岩。碳酸盐岩分为5种类型:颗粒灰岩、泥晶灰岩、颗粒云岩、泥晶云岩、藻粘结岩。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电阻率测深方法在油页岩地区的适用性及分辨率,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开展了电阻率测深
工作。结合钻孔录井和见矿情况,分析了油页岩地段两种勘查方法获得的电阻率断面特征,在电性断面上圈定了油页
岩层的特定部位。油页岩层厚度相对埋深而言属薄层、高阻目标体,其厚度与埋深纵向比小,在获得的电阻率测深断
面上,高阻电性的油页岩层在电阻率测深断面上分辨率不清晰,其层位与电阻率等值线梯度变化带对应较好,从而间
接指示了油页岩层位置。同时,通过岩性与测井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测深断面上这种电阻率值随深度的渐变特征,从
电性角度描述了油页岩层由浅湖沉积环境到半深湖环境的变迁过程,提出电阻率测深方法可以达到勘查油页岩层之
目的。  相似文献   
90.
针对平面SH波作用下浅埋隧洞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复变函数和多极坐标方法,研究了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以及隧洞埋深对隧洞动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频波入射时隧洞埋深对动应力集中系数分布影响不大,但高频波入射时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入射波与水平面角度逐渐增大,隧洞动应力集中系数(dynamics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DSCF)分布越来越复杂,最大值从低频段逐渐转移到高频段;当入射角θ0>0时,最大DSCF略大于3,远大于深埋隧道的2.3;当θ0=0、波数小于0.5且隧洞埋深h>4a(a为半径)时,最大DSCF的谱分布较均匀,此时从最大DSCF的角度可将隧洞近似当成深埋隧洞来分析入射波对隧洞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