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9篇 |
免费 | 273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9篇 |
丛书文集 | 251篇 |
教育与普及 | 12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7篇 |
现状及发展 | 37篇 |
综合类 | 56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290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328篇 |
2008年 | 330篇 |
2007年 | 294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54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94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以大孔聚苯乙烯氯球为原料 ,将之与氨基吡啶及硫酸二甲酯反应 ,制成聚苯乙烯支载N -苄基 -N -甲基氨基吡啶催化剂 .利用该催化剂进行醛的烯醇酯化反应 .对影响反应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 ,酯的收率在 60 %左右 相似文献
282.
靳永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Z1):32-33
为提高物理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研制开发了金属二元固液相图模拟实验辅助教学课件. 相似文献
283.
284.
用固相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生长激素释放肽 GHRP,其氨基酸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均符合理论值。实验表明 GHRP对幼龄小鼠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并对合适的注射剂量范围 ,给药年龄和给药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85.
将椰壳活性炭进行可控氧化及硅烷偶联剂(APTMs)反应后,与戊二醛交联,成功地共价固载了木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固载量为15mg/g,固载酶的最佳活性pH值为7.4,温度为50℃.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温度、pH稳定性明显提高.溶液酶和固定化酶的Km分别为0.86mol/L和0.95mol/L,Vm分别为0.603和0.528mol·s^-1·g^-1. 相似文献
286.
【目的】为医院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场所排放的废水和污泥中的微量抗生素处理提供新策略。【方法】通过制备中药渣生物炭(CMRB)及其复合材料(Fe@CMRB)用于去除废水中对乙酰氨基酚(ACE)。重点探究了反应时间、ACE初始浓度、载铁生物炭投加量、pH值等对ACE的吸附影响。【结果】相较于CMRB,Fe@CMRB具有更强的ACE吸附能力;Fe@CMRB吸附ACE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 h、ACE浓度5 mg/L、投加量1 g/L、pH值7~11,其最大吸附率为88.9%。【结结论论】以上结果表明,Fe@CMRB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ACE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287.
【目的】电渗法是通过在土体中施加低压直流电来加速排水固结的处理方法。在电场中,液体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通过膜的运动称为电渗。【方法】鉴于电渗法的特点,它通常联合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和化学法共同使用来治理软黏土,本研究对黄河范县段的淤筑土采用单独电渗法、电渗联合堆载预压法、电渗联合化学法的比较试验,通过累积排水量、含水率、抗剪强度、能耗等结果来对比三种方法的效果。【结果】与未施加电渗法的三组对照试验相比,电渗试验无论是排水速率还是累计排水量相比于传统单一的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电渗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后土样的强度最高。【结论】在各种方法当中电渗联合堆载预压法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88.
289.
290.
随着化石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由CO2过度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亟待找到可持续的替代解决方案.利用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对天然碳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碳保留及利用天然碳固定途径和人工固碳途径,将碳源转化为可利用碳物质,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微生物系统在其代谢过程中优化碳保存及碳固定的能力为主要标准,主要总结了近年来人工碳保留途径和人工固碳途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的进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以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生产的价值.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固定机制将被挖掘和开发,用于重构微生物代谢,实现高效的生物制造,开启工业脱碳的正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