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1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6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胡枝子属与米口袋属花粉亚显微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山东胡枝子属6种植物花粉与米口袋属4种植物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并对两属进行了比较分析.它们韵花粉从赤道面观均呈近长球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具三条萌发沟;花粉粒的大小,极轴长27.2~19.5μm,赤道轴宽21.3~11.8μm.两属植物花粉的大小、表面纹饰、花粉粒萌发沟的沟裂宽度均有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胡枝子属和米口袋属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支持传统分类中的属、种级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The Xiangtan manganese deposit (XTM) used to be considered a supergene oxide manganese ore in South China. We reported a new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urally outcropping cryptomelane by examining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XTM supergene oxide manganese ore. The MnO2 content was over 90%, K2O more than 3%, and water from 2.2%-3.1% which is similar to one in zeolite. The cell parameters of the cryptomelane were given as a0 = 0.9974 nm, b0 = 0.2863 nm, c0 = 0.9693 nm and β= 91.47°. There was a larger pseduotetragonal tunnel in the natural cryptomelane that was formed by [MnO6] octahedral double chains with aperture of 0.462×0.466 nm2, filled with K cations resulting in some Mn3+ substituting for Mn4+ to balance the negative charges of structure. The finding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prospecting manganese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but also in application of octahedral molecular sieve of natural cryptomelane as that developed in the tetragonal molecular sieve of natural zeolite o  相似文献   
13.
湘西沃溪Au-Sb-W矿床中白钨矿Sm-Nd和石英Ar-Ar定年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利用白钨矿对金属矿床进行了Sm-Nd同位素定年. 研究结果表明, 湘西沃溪Au-Sb-W矿床中白钨矿的Sm, Nd含量较高, Sm/Nd值较大. 在147Sm/144Nd-143Nd/144Nd图解中, 浸染状白钨矿样品呈良好的线性分布, 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402±6 Ma, εNd(t)值为−30.7. 该矿两个石英样品的40Ar-39Ar年龄谱均呈“马鞍型”, 样品的最小视年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 其最小视年龄(420±20和414±19 Ma)与白钨矿的Sm-Nd同位素数据相当吻合. 白钨矿的Sm-Nd年龄和石英Ar-Ar年龄均表明沃溪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晚期, 这与湖南雪峰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和一些金锑钨矿床的同位素年代数据相吻合. 白钨矿的初始εNd值异常低, 远低于湖南元古宇地层的相应值, 成矿流体中的Nd很可能来自下伏的更老的陆壳基底. 对该矿成矿时间的厘定和对其成矿物源的制约为进一步认识其矿床成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背面Ar^ 轰击改善n沟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n-MOSFET)线性区的特性,用低能量(550eV)的Ar^ 轰击n-MOSFET芯片的北面,能有效地改善其线性区的直流特性,如跨导,沟道电导,阈值电压,表面有效迁移率以及低频噪声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轰击时间的增加,跨导,沟道电导和表面有效迁移率光增大,然后减小,阈值电压先减小,随后变大;而低频噪声在轰击后明显减小,实验证明,上述参数的变化是硅-二氧化硅界面态密度和二氧化硅中固定电荷密度在轰击后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辽宁二道沟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了二道沟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盐度为0.8~10.0wt%NaCl;成矿温度和压力分别为230~290℃和1×107~2×107Pa;成矿热液为弱酸性到弱碱性,且具有从早到晚向酸性程度降低方向演化的趋势;fO2=3.999×10-40~1.202×10-29,fS2=1.744×10-11~3.25×10-9;矿化发生在近地表的开放性裂隙系统内,为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含矿地层的构造解折为基础,讨论了胡—篦型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矿床成因是多种因素控制下的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考虑了沉积矿床各向异性的距离幂次估值方法.沉积矿床的厚度及顶底板标高在走向方向上与距 离强相关,在倾向方向与矿层倾角强相关.据此得出了一套基于距离幂次反比法的矿床模型估值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得到了更准确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估值方法克服了以前距离幂次反比法未考虑方向性和没有外推能力的缺点,对处理矿层的尖灭、煤层露头及钻孔样本点外侧的待估点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金)铅锌矿床是产于浙东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热液脉状矿床。文章根据区域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运用矿床稳定同位素和主要指示元素的地球化学,论证了成矿热液中介质水和金属元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侵入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良义 《科学通报》1996,41(9):808-810
长江中、下游有一类与中酸性侵入岩有成因关系的侵入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此类矿床为新的矿床成因类型,其主要有用元素为铜,但伴生金的含量也较高,有时可构成独立金矿床.这类矿床分布很广,著名的有江西的武山、城门山及丁家山、安徽的新桥及冬瓜山等.该类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灰岩内,呈似层状产出,但也不完全受此两层位的控制.例如安徽铜陵地区,从早石炭世高骊山组至中三叠世南陵湖组之间的地层中都有矿化,其中二叠纪大隆组、三叠纪殷坑组内还有具工业意义的矿体.即使在中、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灰岩内的矿床,也并不严格受层位控制,而是受层间构造断裂控制.同时还应指出,即使在一定层位内的矿体,它与围岩也不是成层整合关系,而是呈交代关系.区域地层的分析资料表明,主要成矿元素铜、金含量低于克拉克值或与克拉克值近似,由此看出,区域地层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较小.矿床的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与上述矿物共生的没有硫酸盐矿物,因此,金属硫化物的δ~(34)S均值相当于它们的总硫值.1 主要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20.
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华北型煤田内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分布规律,依其导水性把陷落柱划分为三大水文地质类型,指出多数是隔水的,但若形成较新或处于强径流带及集中排泄带,可成为矿床充水通道,勿通奥灰水进入矿坑,发生突水淹井事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