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牡丹的输出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Ⅱ:野生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野生牡丹向国外(主要是欧美)输出及其后发展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欧美利用黄牡丹(Paeonialutea)和紫牡丹(Pdalavayi)与普通牡丹(Psuffruticosa)杂交已取得巨大成就;大花黄牡丹(Pludlowi)、狭叶牡丹(Ppotanini)、紫斑牡丹(Procki)和杨山牡丹(Posti)等野生种在育种中应用的潜力很大.丰富花色、延长花期、扩大裁培范围等育种问题,均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2.
洛阳牡丹品种洛阳红进行室内反季节催花试验表明,该牡丹品种在甘肃兰州地区隆冬发育,春节开花,需35~42d左右。应掌握品种与植株的选择,温度控制在8~25℃之间,并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调节环境湿度,人为补充光照4~6h栽培技术措施,可达到催花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历史上日本对琉球国的觊觎 琉球群岛位于西太平洋上,介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列岛之间。历史上的琉球国,在中国明清两代与中国中央王朝维持了500余年的宗藩关系,寻求宗主国给予安全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4.
在阐述了旅游节庆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洛阳为例介绍了其旅游节庆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对城市旅游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刘壹 《科技信息》2011,(6):161-161
汉语的惯用语口语性特征决定了它们决大多数来自于日常生活,而通过花相关的惯用语,将花的形状、颜色、习性、性态及功用等方面描述,在对花草本身特征的描绘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们的心理。1.相通的惯用语「槿花一日の栄」和「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这两句惯用语都是描述木槿花的。木槿花的花语日语中是「信念、デリケートな美、永遠な  相似文献   
46.
《少儿科技》2013,(12):34-34
唐朝麟德年间,唐高宗与武则天力排众议出兵远征,岂料舰队在海上遇袭,损失惨重。洛阳百姓纷纷猜测这是“龙王”所为,举办狂热的祭拜活动。狄仁杰奉武则天之命调查“龙下案”,初到洛阳便被卷入掳掠银睿姬一案。几经波折,狄仁杰成功解救银睿姬,获大理寺卿尉迟真金的信任。于是,狄仁杰协同尉迟真金等人一起查办“龙王案”。  相似文献   
47.
张虹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14-115
调查洛阳方言的语音,重在描写洛阳方言中开口呼、齐齿呼和撮口呼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并加以辨正,希冀对洛阳地区的群众学习普通话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8.
具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称的洛阳是我国第一批通过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在总结洛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洛阳具有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特色,探讨了洛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9.
唐宋牡丹诗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宋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