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8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237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51.
利用层状云播云线源输送扩散三维时变烟发迹模式,通过对陕西关中飞机增雨作业实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播云线源输送扩散特征与输送扩散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相吻合,并且再现了非垂直(与风向)多条播云线源非均匀非定常的输送扩散特点;浓度等值线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不规则,比均匀定带点源更为复杂,整体不满足高斯浓度分布,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均匀定常模式已不适用。另外,模式能够精确地模拟出播云线间的精细结构。播云线源水平输送距离1h平均为65km,扩散速率1h平均为0.82m/s。  相似文献   
152.
根据神经网络、非参数回归等非线性方法的基本原理 ,对储层参数平面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方法能够根据井点储层参数观测数据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自学习功能 ,建立起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间较为复杂的关系 ,适应性很强。但该方法对井点储层参数及地震属性的质量要求较高 ;而非参数回归方法不必事先知道储层参数和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 ,可以避免由于模型假设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而产生的错误预测。该模型包罗广 ,适用面宽 ,能够有效地反映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间较为复杂的关系 ,在油气预测以及油藏描述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3.
用静态吸附的实验方法对三种聚季铵型阳离子聚合物(COP)在蒙脱土上的吸附现象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P在蒙脱土上的吸附等温线不符合Langmuir规律,而存在吸附最大值现象,用红外光谱法和岩芯流动试验方法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4.
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塑机中熔体输送流场求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塑机中熔体输送流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然后用罚函数有限元法及边界元法对这一非牛顿不等温、且含三个方向速度的流场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55.
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生烃史和排烃史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地模拟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成熟阶段,下古生界烃源岩已进入过成熟阶段,这两套烃源岩地地史上都再现过两次生、排烃高峰,上古生界的生、排烃量远大于下古生界,这些结果可用于评价该区的油气远景和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6.
用层间地震速度差异预测地层的岩性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地层的岩性、孔隙含量及所含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利用地层浅反射界面均方根速度及假设的地震层速度推算了地层深反射界面均方根速度,将其与地层深反射界面均方根速度的实测值相比较,根据两者间的差异性质和大小预测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性。把该项技术用于研究辽东湾碎屑岩地层及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性及含油气性。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7.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动态平衡的概念,对东营凹陷网毯式体系中的结构、油气的输导、仓储和成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仓储层作为连接油源通道网层和油气聚集网层的枢纽,对来自油源通道网层的油气起到临时的仓储作用。一部分油气通过仓储层的输导,在上部网层聚集成藏,另一部分油气可在仓储层中聚集成藏。仓储层输导和聚集油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它维持着油气运聚的动态平衡。在东营凹陷中、东部,仓储层发育,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空隙,并组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故油气二次成藏的机会较多,是寻找他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区域,在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8.
运用钻井压力监测、电缆测试实测压力和声波时差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一新近系中普遍存在的异常高压地层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滞排型和顶封滞排型两种异常高压系统,其中欠压实作用、封隔层封闭作用和构造抬升作用是异常高压系统的主要成因;同时认为异常高压对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地区的滞排型异常高压系统有益于气藏的形成和保存;独山子异常高压系统只对超压系统形成之前和同期运移来的油气起封隔和保存作用,而对后期的油气向系统内运移起阻止作用,从而影响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59.
The Williston Basin is a significant petroleum province, containing oil production zones that include the Middle Cambrian to Lower ()rdovician, Upper Ordovician, Middle Devonian, Upper Devonian and Mississippian and within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he oils of the Williston Basin exhibit a wide range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as “oil families“, although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the Cambrian Deadwood Formation and Lower Ordovician Winnipeg reservoired oils does not match any “oil family“. Despite their close stratigraphic proximity, it is evident that the oils of the/rower Palaeozoic within the Williston Basin are distinct. Thi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 new “oil family“ within the Williston Basin. Diagnostic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ccur in the gasoline range chromatograms, within saturate fraction gas chromatograms and biomarker fingerprints. However, some of the established criteria and cross-plots that are currently used to segregate oils into distinct genetic families within the basin do not always meet with success, particularly when applied to the Lower Palaeozoic oils of the Deadwood and Winnipe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0.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岐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规模也较大,而前者差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