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91.
The mechanisms of abnormal high pressure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ndercompac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stratum denudation are obviously effective to fluid pressure buildup. Because of the episodic differenc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stratum denud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oil-gas migration. On the basis of basin evolutionary analysis in the Dongying Sag,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undercompaction mainly caused the abnormal pressure before the first denudation by the uplift in Late Paleogene, whi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of abnormal pressure after the denudation. The second denudation occurred in Late Neogene, which changed the pressure field and induced the fluid mi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pressures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hich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to overpressures. According to the fullness of the present reservoir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 between oil-bearing property and driving forc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latter were decided by dynamic source, reservoir capillary pressure, fluid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rocks and the dynamic attenuation in different conduct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392.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盆地资源探明率仅16.8%,还有可观的油气勘探潜力。盆地可划分为六个聚油单元,按各个单元的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东部坳陷中央断凹—南部斜坡和西部坳陷是盆地今后勘探主要接替区带。  相似文献   
393.
油气藏内烃类再运移及原油性质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形成之后所经历的地史过程中,构造运动使其圈闭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油气藏中的烃类发生再运移,从而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一再形成,或者使其遭到彻底破坏。油气藏的变化使烃类的性质也产生变化,如生物降解使用使原油稠化,或地热作用使其发生热裂解而成气。对3种油进行的热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地温条件、压力和时间对原油裂解成气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克拉玛仪油田和孤岛油田原油中细菌成活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  相似文献   
394.
川东地区五百梯构造天然气运聚成藏史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二维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2-D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百百梯构造石炭系天色气的运聚成藏史进行了模拟。剖面模拟研究表明,志留系烃源岩分别于210Ma前和171Ma有开始进入生油、气门限,在180~165Ma及169~159Ma时处于生油、气高峰;于175Ma前及167ma前进入排油、气门限,在170~150Ma和166~161Ma处于排油、气高峰阶段。气藏内的油气运矣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395.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 ,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 ,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隆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 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 (前渊凹陷的三叠侏罗系源岩 )和海相 (被动边缘的寒武奥陶系源岩 )双重油气来源 ,并具有上部碎屑岩 (构造 )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 ,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 ,尚有相应层系的地层油气藏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油气聚集 ,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96.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 ,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研究表明 ,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 ,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 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烈等是形成苏北盆地小、碎、贫、散含油气特征的主要因素。苏北盆地与渤海湾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 ,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 ,其勘探对象应该以中小型油气田为主 ,这已经被 2 5年的勘探实践所证实。深部烃源有形成较大规模气田的条件 ,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97.
利用高压相平衡实验装置 ,对某油田F6 6A井和F30井的原油在油藏温度下注入不同量的CO2 (注入CO2 与油藏流体的摩尔比为 0~ 2 .0 0 )时的PVT关系进行了测定 ,共取得PVT数据点 16 5个 ,泡点压力点和体积系数点各 11个。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原始油样的组分结构和组成不同 ,其注气体系相行为有较大的不同。F6 6A井油藏原油的饱和 (泡点 )压力随着CO2 注入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 ,而F30井的饱和压力和CO2 注入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上升速度比F6 6A井缓慢 ,注气体系的体积系数的增加速度与CO2 注入量近似呈直线关系。对油藏流体中各组分进行适当组合合并为假组分后 ,用PR和SRK状态方程对所测注CO2 原油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PR状态方程的预测精度优于SRK方程 ,但两者均不能用于计算高CO2 注入量时油藏流体的相行为  相似文献   
398.
川中大安寨油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复杂裂缝性油藏,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其独特的地质与开发特征,使常规的油藏工程方法难以开展或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裂缝系统地质储量的早期预测一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油藏影响函数法,建立了通用影响函数模型,并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其数值解。利用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预测裂缝系统弹性容量、地质储量等,为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技术依据,为深化裂缝系统的油藏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99.
我国近年来引进的几种主要商用油气藏模拟器(包括CMG公司的IMEX软件、SSI公司的SIMBESTII软件和VIP系列中的VIP-ENCORE软件),都存在着严重的零平衡失效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对零平衡失效问题作过公开的分析与报道。为此对产生这种情况的两种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减轻零平衡的失效程度,为模拟模型的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00.
提出了加快凝析气藏开发应解决的几个主要经济问题,即开发方式的技术经济论证、成组气田的经济开发和提高凝析气采收率与提高凝析气地面回收率相结合的整体经济开发等问题;给出了处理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采用不同的技术经济指标(稳产期、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等)对开发方式进行论证;采用优化方法对成组气田实行整体规划,以达到地面地下协调开发,理顺气价,调整税收结构对经济合理地开发凝析气藏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