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77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76篇
教育与普及   7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214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长程给药治疗脑梗死和预防其再发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于尼麦角林30mg,早晨服用,治疗半年以上.观察两组1个月的临床疗效和1年内的再发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分别进行血脂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结果:实验组在治疗1个月的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98.3%,明显高于对照51.6%和71.6%(均P<0.01);1a内的再发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9%.(P<0.01).与脑梗死再发率有关的血黏度、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防治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尼麦角林长程给药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有效预防脑梗死再发.  相似文献   
62.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辐照剂量下长江水样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引起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但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各菌属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受辐照影响最大,培养得到的菌落比例下降了28.98%,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对辐照耐受性极强,菌落比例上升了15.78%.同时发现了长江水体中具有指示价值的微生物d(Flavobacterium nitratireducens strain N1),为放射性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结合坡面微地形变化,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角度研究典型缓丘区不同坡位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了解微地形生境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增长曲线呈现中坡位>坡顶>下坡位>上坡位>坡底的规律,中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坡底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基质的利用能力最低;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中发现,除McIntosh均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余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坡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中坡位的Shannon丰富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大,显著高于坡底指数值(P<0.05);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分析,氨基酸类利用率变化明显大于其他碳源,而胺类及酚酸类的利用程度较低,表明氨基酸类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坡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具有选择性,糖类、 氨基酸类、 聚合物类及酚酸类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  相似文献   
64.
采用单因子梯度试验法,设定20(I)、28(II)和40kHz(III)3个不同低频率超声波试验组,以不进行超声波作用为对照组,研究超声波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0d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的丰度为各组最高,试验组II、III中,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3.8×105、2.3×105 ind·L-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共鉴定到浮游植物种类属数为16个,数目大小依次为试验组I>试验组II>试验组III>对照组. 试验组I中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达1.661±0.055和1.071±0.020,为各组最高;试验组III中Pielou均匀度指数(J)达0.619±0.018,为各组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施加20kHz超声波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群落多样性(P<0.05).  相似文献   
65.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冠下“肥岛/谷”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岛"是土壤养分向植物冠下聚集的现象.为探讨温带河口湿地盐生植物柽柳灌丛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2013年5月在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潮间带碱蓬群落和紧邻的潮上带柽柳群落分别选取长势良好,株高和冠幅比较接近的3株柽柳,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养分在柽柳灌丛下富集情况,结果发现:碱蓬群落养分平均含量、碳氮比都小于柽柳群落;碱蓬群落中柽柳冠下土壤0-20cm深度表现出"肥谷"效应,AP在土壤表层和次表层"肥岛"效应不明显,4个养分指标都在30-50cm土层表现出明显"肥岛"效应,此为"肥岛"初始阶段;柽柳群落中柽柳冠下土壤表层养分富集明显,土层上部"肥岛"效应大于下部,为"肥岛"发展阶段.群落所处地理位置和受海水影响大小是影响柽柳冠下"肥岛"发育的重要因素,而"肥岛"效应是推动河口湿地群落演替和湿地演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66.
张敏  胡卫兵  于永明 《甘肃科技》2014,30(17):153-155
通过对小陇山林区内首次发现的4种珍惜植物共生于一沟的植物生境特征、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冷水泉沟4种珍惜植物生长群落的结构简单(乔木层为28个种、灌木层为16个种、草本层为31个种)仅有76个种;群落优势不明显,后备资源匮乏,尤其是领春木植物群落仅有5个种,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冷水泉沟植物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67.
通过整理美国林产品的进口贸易数据和相关技术标准,对其林产品进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林产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为中国现阶段林产品贸易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政府和林产品企业正在主动适应林产品贸易中的新常态,积极制定林产品贸易中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要不断加强涉林贸易技术标准的相关研究,充分借鉴和吸收成功经验,实现林产品对外贸易及合作交流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68.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属我国特有植物,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其已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油茶林普遍存在着低产的现象,不能充分满足上述行业对其的需求,如何提高其产量成为当前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油茶低产的原因,并根据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面的改造要点,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夏季青岛近海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采用2020年7月26日—8月11日在南黄海近岸海域21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51种、浮游幼虫26类,浮游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 147.2 m-3.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大致以31.5等盐线为界,划分为南黄海沿岸组群和黄海中部组群.不同组群的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黄海中部组群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近缘双毛大眼剑水蚤(Ditrichocorycaeus affinis),南黄海沿岸组群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近缘双毛大眼剑水蚤、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和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是影响夏季青岛近海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0.
群落构建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议题,采用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可以完善生态位理论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桂林市喀斯特石山阴坡和阳坡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境内出现的82个物种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阴坡和阳坡的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和叶干物质、叶绿素、叶厚度和木材密度的植物功能性状进行测定,检验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为阳坡显著高于阴坡(P<0.05);2)叶绿素、叶厚度和木材密度为阴坡显著高于阳坡(P<0.05);3)4种功能性状表现出微弱的系统发育信号;4)阴坡和阳坡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均呈发散分布,暗示生境过滤作用是阴坡和阳坡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