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9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加里波利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改变了土耳其的历史进程,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英国一战战争决策层的变动,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战役使同盟国集团在东南欧地区取得战略优势,英法两国通过开辟新战线打破西线战场僵局的尝试失败,加重了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推动了阿拉伯民族大起义的爆发。加里波利战役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战后各国登陆战战术的提升,为二战期间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上替代“非劳动占有”的奴隶、封建社会,进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非劳动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谷”思想(社会主义即劳动占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捍卫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于澄清当前理论界三个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新论”与“共识”。  相似文献   
43.
<正> 19世纪60年代,俄国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石油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最终成为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要考察俄国的近代工业化,不能不研究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肖洛霍夫的创作有一种“非同凡响的,同谁也不相象”的美学品格--求真求善。具体地说,肖洛霍夫在创作时,从生活出发,力求做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反对粉饰现实,同时富于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5.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留洋热,这比邻国大清帝国来得更早。但这不是明治维新的开始,而只是苟延残喘的幕府的一次"尊王攘夷"、"师夷长技"的实验。1862年,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留学之地遍布欧洲显赫国家。历经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日本  相似文献   
46.
比萨拉比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情况,在历史上于罗马尼亚和苏俄之间几易其手,这一领土争端和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史称"比萨拉比亚问题"。阐述"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问题"的发展过程,认为国际体系的演变和欧洲大国的力量角逐,以及摩尔多瓦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48.
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迫使其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俄国在西方、南方扩张势力的受挫,使得它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远东,来寻求新的商品销售市场。19世纪60年代以后沙皇俄国的战略重心开始向东方转移并逐步确立了其东方战略。  相似文献   
49.
一位晚清外交大臣之死1902年2月20日,俄国圣彼得堡。清朝驻俄公使馆里,一位面容憔悴、饱经沧桑的老人合上了双眼,问心无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清朝驻俄公使杨儒。两年前的1900年,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这年,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年,早就觊觎中国东三省的沙皇俄国,趁机派十几万大军抢占东北,并诱使盛京将军增祺签订条约,  相似文献   
50.
《大自然探索》2005,(2):25-25
日本也是地震海啸频发的多事之地。1933年5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达到30米。1993年7月1日发生的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高虽然只有5米,但它以飞机飞行的速度扑向本州沿岸,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特别是1854年底到1855年初的一场连环地震海啸,使日本下田港遭到了毁灭性的洗劫,而正好巡航至此的俄国战舰“基阿娜”号上的俄国军人成了这一场浩劫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