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概述了柿单宁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作用.阐述了柿单宁的特性、主要组成、分子结构及柿果在生长成熟、脱涩和加工过程中单宁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柿单宁主要由儿茶素、儿茶素-3-酸、儿茶素和儿茶素-3-酸四种单体组成,通过C-4、C-6或C-8位相连接可聚合成高聚物.涩柿果实在生长、成熟中单宁细胞体积变大,数量增多,单宁含量增加.脱涩中单宁细胞收缩,单宁由低聚物变成高聚物,涩味消失.在加工中返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柿单宁从无涩味的高聚物水解变成了有涩味的低聚物.  相似文献   
542.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雷诺应力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的浓度场沿径向可划分为中心的颗粒逃逸区、边壁的颗粒捕集区和中间的颗粒分离区.颗粒捕集区的颗粒在器壁表面形成高浓度的灰带螺旋下行,灰带以一定的频率上下波动;颗粒分离区浓度分布均匀,颗粒处于被分离状态;颗粒逃逸区的颗粒浓度很低,颗粒螺旋上升逃逸.旋风分离器的浓度场沿轴向分布比较复杂,在环形空间的上部和灰斗的上部存在顶灰环,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非轴对称性,在升气管入口下方0.25倍筒体直径(Φ)范围内存在短路流造成的高浓度区,在排尘口处存在旋转气流摆动造成的颗粒返混高浓度区.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43.
由于硫铁矿的存在,燃煤机组中磨煤机磨损严重,同时硫铁矿的燃烧又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增加了电厂运行成本,因此提出利用气-固流化床对磨煤机返料进行筛选,降低硫铁矿含量。以贵州某电厂磨煤机返料为实验对象,利用流化床实验台进行流化分选,研究流化风速和压降对分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化效果比较理想,分离出来的重产物全硫含量为15.5%,铁元素含量为9.01%,灰分含量为72.3%,可以脱除大部分硫铁矿等不可燃物质,减少了磨煤机磨损,降低了电厂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544.
气井压裂后返排阶段压力的准确预测对于优化返排工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返排压力模型缺乏对两相返排阶段的研究,压力模型不完善。为此,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原理、岩石力学理论和地层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裂缝闭合前后不同返排规律和压力变化规律的返排压力新模型。新模型包含单相压裂液返排和气液两相返排的不同阶段,将压裂返排过程与地层产能综合分析,最终得到从停泵返排初期直至气井稳定产气整个过程的返排压力变化规律。现场实例表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压力吻合较好。放喷油嘴尺寸越大、裂缝闭合时间越短,到达稳定产气阶段的时间越短,稳定产气阶段的井底压力也越低。新模型可为现场合理返排制度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45.
多进口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流动特性与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壳程进口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器测定了在吸收剂分布式进料操作条件下,中空纤维膜器壳程流体停留时间分布,据此分析了吸收剂壳程分布式进料时的壳程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中空纤维膜器壳程存在返混等非理想流动。同时,针对酸性气体膜吸收传质实验,分析了吸收剂分布式进料操作时中空纤维膜酸性气体吸收过程的传质特性,并与单一进口进料操作时的传质特性作了比较,证明了壳程非理想流动会造成传质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46.
受各储层段岩性、物性以及开采过程中各层段地层压力与流体物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多层油藏在采用合注合采开发时,始终存在层与层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的问题。不恰当的注水开发模式会导致各层吸水能力、出油状况及水淹程度差异加剧,生产动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层间矛盾,从而影响各层段和油藏整体的均衡动用及最终采收率。目前定义的多种层间干扰系数能定量表征层间干扰现象,但其物理内涵与实际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针对前期层间干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海上某油田典型多层油藏X为例,结合室内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剖析了多层合采早期实验测试及理论研究中存在层间干扰的根源和实质,确定了分段测试与整体测试之间表现出的层间干扰实质是油藏压力场与渗流场的非均衡性所致,并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层间干扰的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的层间矛盾定量评价及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更符合油藏实际情况,为多层油藏合注合采产能的预测及降低层间干扰对实际生产效果影响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7.
目的 探索建立自发持续性房颤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选择贵州小型猪,经麻醉诱导、呼吸插管后建立二尖瓣返流及假手术组模型。二尖瓣返流模型组4只,对照假手术组4只,对比观察术后最长周期(6个月)内自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期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测,以便明确房颤及瓣膜返流情况。期间模型若出现自发持续性房颤,实验即刻终止,并进行三维电生理标测;若实验动物模型未出现自发持续性房颤,最长观察时间为6个月,并进行三维电生理标测及房颤易感性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二尖瓣返流及假手术组模型,各组最长周期(6个月)内均未出现自发持续性房颤;二尖瓣返流组左心房明显扩大,出现明显结构重构;与对照组相比,二尖瓣返流组短时间房颤片段显著减少,起搏刺激后房颤心率/全部心率比例显著增加;二尖瓣返流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易感性明显增高。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持续性房颤的动物实验模型1例,并发现二尖瓣返流可以引起房颤易感性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48.
通过岩心渗流物模实验,采用气液同注方式,对不同注气速度条件下空气泡沫防气窜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岩心两端注入压差随注气速度增长的变化值,对比了含聚泡沫和无聚泡沫防气窜能力,得出在注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含聚泡沫的注入压差明显高于无聚泡沫,且含聚泡沫能在更高的注气速度条件下防气窜,并且界定了气窜发生的临界注气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