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5篇
系统科学   107篇
丛书文集   109篇
教育与普及   2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3篇
现状及发展   32篇
综合类   209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41.
为揭示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地表甲虫多样性,于2006-2007年在云南省绿春县牛孔乡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天然紫胶林、人工紫胶林和旱地的地表甲虫群落。共采集标本1678头,分别隶属于24科120种,其中步甲科(Carabidae)和金龟科(Scarabaeidae)种类最丰富,均占全部种类的12.50%。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个体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数的64.48%;金龟科次之,占个体总数的17.58%。大多数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而步甲科、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叩甲科(Elateridae)、拟步甲科、瓢虫科(Coccinellidae)和小蠧科(Scolytidae)在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天然紫胶林地表甲虫个体数量最少,物种较丰富,优势度最低,多样性最高;人工紫胶林个体数和物种数均丰富,优势度和多样性居中;旱地个体数量最多,物种最贫乏,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最低。种级水平的聚类分析体现出人工紫胶林与旱地之间在种类组成上距离较近;而科级水平的聚类反映出人工紫胶林和天然紫胶林更接近。结果提示,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区域内土地...  相似文献   
142.
143.
本文在Kolmogorov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当b_(12)≠0,c_(12)≠1,且内禀增长率为r_1=f+ε(λ_1+λ_2cosωt)r_2=f+ε(λ_1+λ_2cosωt)受到ελ_3cosωt的强迫激励时所产生的浑沌现象。  相似文献   
144.
145.
广西石灰岩山区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石灰岩山区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封、造、育等办法绿化石山,恢复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为山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配合兴修水利,砌墙保土等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发展乡镇企业,为综合治理积累资金;开发农村多种能源,确保青山长存,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6.
本文提出了地域生态系统的核网结构理论,归纳出十种核网结构类型和四种空间演化模型,为城市与区域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7.
三峡地区建设生态系统中环境灾害问题与减免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环境灾害更加突出。增加了抗御灾害的难度。将严重制约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为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8.
福建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双重抽样法和“相对变比生长”模型(y=ax^be^cx)、“树形管道”模型(y=ax^bL^c)测定4个福建柏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4年生福建柏人工林密林分(Ⅱ类立地,2700株/hm^2)和26年生稀林分(I类立地,1216株/hm^2)的生物量,前者为178.240t/hm^2(乔木层占99.6%),后者为155.204t/hm^2(乔木层占99.6%);前者年平均净生产量为7.628  相似文献   
149.
太行山南端森林变迁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太行山南端2200年(公元前206年前-1985年)森林变迁、森林生态效益和旱、涝自然灾害频数后,划分为七个时期。秦(公元前206年)前,森林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至东、西汉426年间,森林植被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至70%时,已出现了一般性旱涝灾害,均为142年一遇。三国至唐,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0%,出现了特大干旱和特大水灾。此后,随着森林植被的继续减少,自然生态循环向着恶化方向日趋发展。至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时,旱,涝灾害频数分别为2.1年和1.4年一遇,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生态循环极度恶化。建国以来,太行山南端境内的森林总的是发展趋势。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采取重大措施,森林植被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