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41.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242.
薛涛是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从史料梳理分析角度,对薛涛零碎史料和诗集版本、身世及分期、诗歌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勾勒出这位中唐女诗人的大体生活与诗歌艺术风貌,为女冠文学研究作一点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4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胡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率先打破旧诗形式的束缚 ,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相似文献   
244.
针对某些新诗潮诗人自杀及新诗潮诗歌中死亡意象呈增长趋势的现象 ,进行概括比较和个案剖析 ,探讨诗人自杀的因由和死亡意象的诗学意义。诗人轻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死亡意象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前者有诗学意义 ,后者起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245.
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作为清初的遗民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表现传统爱国思想,反对民族压迫的诗歌,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这些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人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试图就清初遗民诗的创作做一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246.
拗字格法,由唐代的杜甫到宋代的黄庭坚,逐渐成为律诗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格法之一。方回在前人创作及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瀛奎律髓》一书中对其专门总结研究,并以此为纽带建构杜甫与江西诗派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武器批评宋末元初盛行的晚唐诗风。  相似文献   
247.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48.
以“东坡肘子”流芳后世的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焚者竹薪,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子情有独钟,咏竹诗词不胜枚举。唐代诗人韩愈曾以《新竹》为题,写下千古名句: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出栏抽五六,当户罗三四。  相似文献   
249.
徐苏 《镇江高专学报》2007,20(3):7-8,14
戴复古是南宋时期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国诗坛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在一生中曾三次出远门游历天下,到过许多地方。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镇江,亦有他的足迹和影响,可惜以往的著述中对此提及甚少。从揭示戴复古在诗坛的影响入手,可考索其与镇江的关系及对镇江人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0.
朱永良 《甘肃科技》2007,23(11):279-280
从抓诗题、找诗眼,归纳风格、流派等方面阐述了阅读理解古代诗歌的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领悟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