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87篇
系统科学   29篇
丛书文集   318篇
教育与普及   4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1篇
现状及发展   58篇
综合类   627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237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Nano-Structured Carbide-Derived Carbon Films and Their Tribolog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rbide-derived carbon (CDC) is a form of carbon produced by reacting metal carbides, such as SiC or TiC, with halogens at temperatures high enough to produce fast kinetics, but too low to permit the rearrangement of the carbon atoms into an equilibrium graphitic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CDC is derivative of the original carbide structure and contains nanoscale porosity and both sp2 and sp3 bonded carbon in a variety of nanoscale structures. CDC can be produced as a thin film on hard carbides to improve their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CDC coating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low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d high wear resistance in many important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and by their resistance to spallation and delamination. The tribology of CDC coatings on SiC surface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952.
陈伟红 《科技资讯》2023,(14):196-203
为了解全球环境汞污染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态势,该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VOSviewer、CiteSpace等工具,从全球研究趋势、研究机构、高产作者、国内外研究热点4个方面,对1990—2019年间收录的18 321篇环境汞污染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环境汞污染的研究正处于鼎盛时期;我国在该领域的发文较多,但其影响力较低;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有我国的冯新斌、葡萄牙的DUARTE A C和PEREIRA E等;近几年,研究热点趋向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bio-availability removal、organic matter等。文章可为相关科研人员了解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把握研究整体状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53.
葡萄糖氧化酶多层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层接层自组装法,制备出有序且稳定的葡萄糖氧化酶的多层膜.应用电化学方法和XRD方法研究了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传感器对葡萄糖的响应非常迅速;每次加入葡萄糖后,电极的电流响应会随之出现跳跃性增大,酶电极达到96%,稳态电流响应的时间仅为3 s;灵敏度可以通过合理地调解多层膜的厚度来控制.  相似文献   
954.
结合原位合成法和相转化法,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改性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氨基化纳米二氧化硅(NH 2-SiO 2)杂化膜,然后通过磷酸化处理,固定螯合金属锆(Zr),从而提高杂化膜对卵清蛋白的吸附能力,同时改善了杂化膜的亲水性能。当TEOS质量分数为8%时,改性后的磷酸化Zr+PVDF/NH 2-SiO 2杂化膜对卵清蛋白吸附量达到最大,为150.7 mg/g,且其经过4次吸附洗脱重复循环后对卵清蛋白的解吸附率保持在80%以上,显示该杂化膜具有良好的重复吸附和解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5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多孔聚乙烯瓶上沉积聚丙烯腈(PAN)纤维膜,制备了具有高效油水分离性能的分离膜装置。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ITR)和接触角测试对PAN纤维膜的形貌、表面官能团、亲疏水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吸油实验、油水分离实验评价了分离膜装置对不同油类的吸收性能及不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分离膜装置表面的PAN纤维膜具有大量孔结构和表面亲油疏水特性,其赋予该分离膜装置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对多种油水混合物实现近100%分离,且循环分离稳定性好。分离膜装置内部的多孔聚乙烯瓶为分离膜装置表面PAN纤维提供了有效力学支撑,同时可作为收集器存储经膜分离的油或水。分离完成后可利用适宜的除油剂清洗、再生,再生后的分离膜装置结构完整,仍能保持很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956.
在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采用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播种方式,进行了旱地梯田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单株结薯数、薯块鲜重、大中薯率和小薯率等经济性状影响明显.单株结薯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小幅减少,单株产量和大中薯率下降明显.综合考虑,马铃薯全膜通用垄沟垄作栽培密度以49...  相似文献   
957.
 利用CT 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技术(NMR)和恒速压汞,研究了低渗透砂岩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及低速水驱特征,讨论了束缚水和流速对水驱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低流速情况下由于沿程阻力差异较小,岩心内部产生类活塞式驱替,油水界面十分清晰,两相区域十分狭窄,含水饱和度剖面十分陡峭且几乎与运动方向垂直。在低速驱替过程中,水相直接通过大孔隙而把大量的剩余油封闭在中小孔隙当中,而且一旦注入水突破,靠增加注入速度及注入时间无法降低剩余油含量。这是因为岩心高孔喉比使得卡断和绕流效应增强,导致采出程度非常低下。与无束缚水相比,束缚水的存在改善了油相的流动性,且类活塞式驱替使得稳定的隔断无法形成,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958.
 采用紫外光照接枝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单体的改性方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超滤膜进行抗污染改性,研究不同紫外接枝改性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全反射红外光谱对改性前后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膜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引入的亲水性基团,提高了亲水性。在单体浓度为0.7 mol/L,光照时间为3 min 的条件下,改性效果最好;膜的抗污染性能最佳,同时改性对膜的通量影响较小。该改性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水相接枝液就可对PVDF 表面进行改性,大大降低改性实验的要求和成本。  相似文献   
959.
利用大块液膜体系初步研究了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液膜传递机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载体浓度、源相Cr(Ⅲ)浓度、pH值、氧化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液膜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杯[4]乙酸衍生物在氧化促进和pH梯度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进行Cr(Ⅲ)的识别传递,提出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衍生物对Cr(Ⅲ)的氧化促进同向传递机理,传递过程通过化学反应、配合过程和扩散过程的结合实现,外相和内相的△pH是主要的传质推动力,内相双氧水的引入可以明显地改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960.
用醋酸酯淀粉和PV A为主要原料,在其他助剂的作用下,制备了淀粉基泡沫材料,研究表明:PV A含量为30份时,泡沫材料的密度最小为02.61 g/cm3,此时,泡沫材料的泡孔分布均匀。氢氧化镁含量在20份时泡沫材料的垂直燃烧达到了V -0级,并且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