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篇 |
教育与普及 | 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3篇 |
综合类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简述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入渗或出渗、段波紊动、泥沙平流、沉降或冲刷延后以及沿岸流、波浪?冲流相互作用和波群作用对冲流带水沙运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物理实验的实现方式以及物理实验中冲流带泥沙运动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了用于冲流带水沙运动研究的2类数学模型,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2.
基于湍流随机理论,针对黄河中游小浪底工程建成前的河段水沙流动特点,建立了河流的三维水沙流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中,采用了各向异性湍流的Reynolds应力数值格式和自由面位置的Poisson方程,并将精细壁函数应用于边壁处理。建立了床面附近含沙量表达式,将传统的床沙级配控制方程推广到三维模型。在贴体坐标系下,用此数学模型计算了此河段的含沙量和流速沿河宽和垂线分布,计算结果与原型实测成果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此模型的可行性,以及计算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3.
水文序列的变异诊断研究能够为各类水利、土木工程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针对水文序列动力学结构变异难以诊断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矩阵Renyi α阶熵的变异诊断方法.首先,引入矩阵Renyi α阶熵理论描述水文序列的动力学结构;其次,利用数据滑动技术构造滑动移除矩阵Renyi α阶熵序列,用来刻画水文系统动力学结构的演变;最后,利用Pettitt检验诊断出滑动移除矩阵Renyi α阶熵序列的变异点及显著性水平.以渭河流域、洮河流域、窟野河流域和西柳沟流域的水沙序列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并与Shannon熵、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咸阳站、状头站和红李区间年径流序列均没有发生变异,其它站年径流序列均发生了变异,变异概率大于90%;咸阳站、张家山站和状头站年输沙量序列均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变异,其它站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变异,变异发生的概率均大于95%.通过与现有研究成果比对分析发现,本文提出的Renyi α阶熵方法的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而其它方法的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形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4.
基于利津站近50年来的水沙通量资料,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谱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呈现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11, 2.53, 4.75和12.67a的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年代际变化尺度上输沙量滞后于径流量1.76a左右. 通过小波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之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强度大且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而其后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呈减弱趋势;水沙通量多尺度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而根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准两年)和年代际振荡,且流域降水量多尺度振荡的递减特征导致了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多尺度变化幅度的减弱趋势.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多尺度变化的强弱与三角洲淤进速率的快慢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5.
依据200余场次洪水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洪水按漫滩程度、水流含沙量高低、流量过程线形态特征和洪峰与沙峰相位差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塑造主槽的洪水关键因子;研究了黄河下游洪水过程调控关键技术指标。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槽高效输沙和塑造主槽作用较大的平滩流量约为4000m3/s,流量为4000m3/s条件下的洪水输送的临界含沙量为50kg/m3;对于不漫滩洪水,首选方案应按当时主槽的平滩流量控制,且平滩流量下的洪水流量过程以接近矩形波过程较好,峰前水量占洪水总水量的25%以上,洪水历时不小于7d;对于漫滩洪水,应控制洪峰流量大于平滩流量的1.5倍且大于洪水平均流量的1.2倍,同时应尽量控制洪水涨水期水量与洪水总水量之比不小于0.5,并保持洪峰与沙峰同步运行,洪水历时不小于7d;洪水调控分组含沙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悬沙及床沙的级配;洪水来沙系数的调控指标视洪水类型而异,不漫滩洪水为0.012kg·s/m6,漫滩洪水为0.015kg·s/m6,同时还应控制分组泥沙的来沙系数。 相似文献
46.
笔者以维持黄河健康为目标,以改善黄河不协调的水沙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下游水沙过程调控对塑造与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塑造与维持中水河槽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4000m^3/s左右中水河槽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汪洪能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95-99
根据1954-2004年城陵矾(七里山)站(以下简称城陵矶站)和螺山两站51年的水沙资料,分析研究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长江城螺河段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从荆江以及洞庭湖汇入该河段的水量无明显变化,但输沙率和含沙量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尤其是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这种变化更为显著.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前,该河段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年输沙量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该河段年输沙量减小的幅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8.
黄河调水调沙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使其下游近1000km的河道成为"地上悬河",洪水威胁不断增大。要遏制其河道淤积增加趋势,现阶段可采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调水调沙,即改变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的修建为实施调水调沙提供了工程条件。实施调水调沙,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塑造水库异重流,二是确立河道水沙关系,三是遏制洪峰增值。实践证明,掌握了这三大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调水调沙的成功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9.
50.
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面形态变的宽浅;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尾闾河道萎缩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和平滩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