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0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26篇
系统科学   28篇
丛书文集   189篇
教育与普及   577篇
理论与方法论   94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436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1.
化学除氧-胶束增稳室温嶙光法测定维生素K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a2SO3化学除氧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体系中,以TlAc为重原子微扰剂,进行了维生素K4的室温光法(RTP)测定.研究发现样品温度对RTP发射强度有影响,重原子Tl/SDS有一个临界比率值为40%,到此临界比率值后能获得高的RTP值.介质pH、Na2SO3、SDS及TlAc浓度不仅影响RTP强度,而且影响体系的除氧速度,最佳pH值范围在7.0~7.8之间,分析校正曲线在1×10-6mol/L~8×10-6mol/L和1×10-5mol/L~4×10-5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DL)为2.1×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4%  相似文献   
912.
一种确定转瓶中昆虫细胞摄氧率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确定转瓶中昆虫细胞摄氧率(OUR)的简便方法。不同溶氧水平的转瓶实验表明:在考虑了小型培养装置中溶氧解吸过程的这种方法不仅能正确反映细胞OUR的变化状况,而且能借助OUR迅速判断培养细胞所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913.
采用微波辐照法合成了α-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锌(ZnPc),以UV-Vis,FT-I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碘量法测定了产物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结果表明:以2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0.4mL 1, 8二氮杂二环[5, 4, 0]十一碳-7-烯(DBU)为催化剂,0.1g 3-4-羧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及0.03g ZnCl 2,800W微波辐照180s后,可得到产率为75.3%的ZnPc,比传统加热合成产率提高了403%。对1, 3二苯基苯并呋喃(DPBF)光漂白实验表明,所合成的ZnPc具有较高的单线态量子产率、光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14.
王敬平  魏梅林  牛景杨 《科学通报》2003,48(20):2123-2126
以α-H6P2Mo18O62·nH2O, Y2O3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原料, 在水溶液中制得了新型饱和Dawson结构杂多阴离子[P2Mo18O62]6−担载的钇(Ⅲ)配合物[Y(NMP)5(H2O)2][Y(NMP)4(H2O)2(P2Mo18O62)]·NMP·5.5 H2O.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是由钇配离子[Y(NMP)4(H2O)2]3+与[P2Mo18O62]6−阴离子赤道位的端氧配位成键而形成的具有孤立簇结构的新型配合物.  相似文献   
915.
好氧生物降解中烷烃单体稳定同位素分馏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先芝  张干  陈繁忠  刘国卿 《科学通报》2004,49(24):2605-2611
通过气相色谱(GC-FID)监测了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石油降解菌GIM2.5和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1767)对正十二烷、正十五烷、正十六烷、姥姣烷、正十八烷以及正二十四烷烃等石油及其制品的常见组分以及原油样品的降解. 用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烷烃及原油中正烷烃组分(C13 ~ C25)的单体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 结果发现, 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 上述烷烃的稳定碳 (δ 3C)、氢同位素(δ D)都较为稳定, 其同位素值变化基本上介于仪器的精确度以内, 尤其是nC16以上正烷烃. 烷烃化合物δ 13C和δ D的稳定性和特定性可用于追索表生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 特别是当污染物风化严重, 常规的化学指纹技术难以明确判识时, 稳定同位素指纹(δ 13C和δ D)有望成为有效的环境污染源指示剂.  相似文献   
916.
设计了一款非制冷红外成像组件,实现了红外成像功能.介绍了这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组件的硬件设计.对于这种红外微弱信号的采集,在模拟电路采取了多种降噪的措施.在软件上,实时实现了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校正;并根据红外成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红外成像温度窗特性的图像增强方法,适合硬件实现.该组件通过通讯接口可改变组件工作状态.最后,给出了这种红外成像组件的测试方法及结果,证明组件成像效果很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17.
一种处理高浓度渗滤液的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对渗滤液有机物和氮类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在充分结合准好氧结构优势和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好氧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的工艺。单周期渗滤液处理实验和按L9(3^4)运行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矿化垃圾有效高度为900mm,温度为20—35℃,运行周期为1—3d,水力负荷为5~32L/(m^3·d),COD负荷为210-1280g/(m^3·d)的条件下,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8%、94%和80%以上;渗滤液回灌后,水质和水量分剐在9h和24h后趋于稳定;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渗滤液优先流会增加;在保温状态下,冬季的处理效果优于夏季。该技术不但解决了其他类型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总氮去除效率不高的难题,还具有较好是渗滤液减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918.
CdZnTe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能射线探测材料,在空间科学、核安全以及核医学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了3枚不同等级的CdZnTe探测器,在详细阐述了CdZnTe探测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他们的能谱响应曲线和载流子输运特性的关系.重点分析了CdZnTe探测器能量分辨率、电荷收集效率和峰谷比等关键指标参数与CdZnTe晶体中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和寿命积以及载流子的去俘获效应的相关关联,分析表明载流子的迁移率和寿命积是影响探测器电荷收集效率决定因素,而当电荷收集效率〈90%时,电荷收集不完全对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有较大影响,而载流子在陷阱中的去俘获时间对探测器信号的本底噪音和极化效应有较大影响.建立了一个通过简单平面探测器能谱响应曲线反映CdZnTe晶体载流子输运特性的方法,为CdZnTe探测器和晶体质量的评价和筛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19.
寻找具有氧还原(ORR)/氧析出(OER)双功能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突破可再生能源装置材料瓶颈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简单水热法对Co-Mn氧化物的有效制备途径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性能与双金属成分、多价态、晶体结构间的关系.当Co/Mn摩尔比为3或2时,可以得Mn掺杂的单一立方晶相结构.XPS分析发现Mn的加入不仅作为活性位点,并且可以有效调控Co的电子结构,提供了更多活性更优的Mn~(3+)及Co~(3+)离子,从而提升了电催化性能.通过比较发现,Co_(0. 75)Mn_(0. 25)O具有最佳的ORR及OER催化活性,其ORR的半波电势(E_(1/2))为0. 73 V,电流密度10 mA·cm~(-2)时的OER超电势(η_(OER))为469 mV,OER与ORR电势差ΔE为0. 97 V,相对于单金属CoO有明显提升(E_(1/2)为0. 61 V,η_(OER)为503 mV).  相似文献   
920.
采用液相氧化法和循环动态吸氧法了喹啉及吲哚和烃氧化性的影响。循环动态吸氧实验结果表明,低氮浓度的氮化合物能促进进饱和烃的氧化,高氮浓度的氮化合物能提高饱和烃氧化的诱导期,但在诱导期的前后阶段内,氮化合物对饱和烃氧化的影响程度不一致,液相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形态是影响饱和烃氧化的重要因素,吲哚与金属铜具有协同促进饱和烃氧化的作用,而吲哚与环烷酸铜则有很好的抑制饱和烃氧化的效果。当有硫化合物共存且硫氮原子比不同时,喹啉和甲基基硫醚分别是影响饱和烃氧化最显著的因素,所以氮化合物对饱和烃氧化的作用受氮化合物浓度,氧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的形态及硫,氮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