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8篇
系统科学   23篇
丛书文集   101篇
教育与普及   17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23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基础上,用共振群方法,给出∧N相互作用的非定域位,并用于轻超核∧^5He的结合能的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和其他方法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成功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惟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3.
杨建国  邓浩 《山西科技》2007,(1):139-139,141
针对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机漏氢严重使得安全生产受到极大威胁的情况,文章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故障产生原因,给出了较好的解决办法,使发电机每天漏氢量大大减少,符合厂家及电力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24.
未来,用氢来驱动汽车也许是家常便饭,但眼下,能够实现氢燃料安全存储的能力十分有限,这种想法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最近,三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论文报道了在氢储存方面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第一项成果证明来自用于吸  相似文献   
25.
从能量角度分析氢化物与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及其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6.
末端炔烃与亚铜离子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炔亚铜的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末端炔烃和亚酮离子的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稳定性和炔亚铜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末端炔烃的活泼性与介质中氨的含量密切相关,在c(NH3.H2O)/c(Cu^+)摩尔比为270~900的范围内,反应活性最大,易与亚铜离子反应生成炔亚铅,红色乙炔亚铜的组成为CuC≡CCu,它在含有羟胺的氨性介质中很稳定,不受空气中氧的影响,这些结构为利用生成炔亚铜的以应来鉴定混合气中微笑  相似文献   
27.
金属材料表面熔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比较了在金属材料表面进行激光熔覆、感应熔覆、氢弧熔覆、氧-乙炔火焰熔覆,等离子弧熔覆五种工艺方法的特点及熔覆层组织、结构特点、提出一条解决熔覆应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8.
在含有电子相互关系的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基础上,建立类He等电子离子双激发S态的能量与核电荷及量子数的依赖关系,并导出一能对高激发态能量进行定量分析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29.
以菲醌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通过IR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氢谱分析表明,亚甲基二氢核构成了AB二级谱自旋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孤立亚甲基的2个氢是化学不等价造成的.通过Chem3D程序模拟得到了标题化合物的能量最优化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30.
周立幸 《科学通报》1995,40(16):1532-1532
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一直是一个颇受注意的课题.Dent等曾用红外和H_2-D_2交换及BET方法研究了他们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他们发现当氢在氧化锌上吸附时有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快速可逆吸附;第二类是慢速不可逆吸附.Fubini等则用微量量热计研究了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动力学.他们指出,第二类吸附可能是由于氢慢慢向氧化锌体相扩散所引起的.我们在高灵敏的Calve微量量热计上分别用连续进样法和脉冲进样法对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进行了仔细研究.所用试样是由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