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8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9篇 |
教育与普及 | 57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2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12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HE XiuBin XU Bei YUAN ZhiYu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7,52(4):504-511
C-isotope analysis of the carbonates in the Upper Neoproterozoic in Keping, Xinjiang indicates that the Qigebrak Formation and the Upper Sugaitbrak Formation mainly record positive C-isotope values, and a distinct positive excursion occur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Qigebrak Formation. There are three negative excursions i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Qigebrak Formation and the Cambrian, the uppermost and lowermost Upper Sugaitbrak Formation. These characters resemble those of the Upper Neoproterozoic in the Three-Gorge are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Sugaitbrak Formation and Qigebrak Formation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and Dengying 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negative excursion at the top of the Upper Sugaitbrak Formation corresponds to that at the top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while the negative excurs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Sugaitbrak Formation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at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Three-Gorge area and that at the top of the Hangelchaok diamictites in the Quruqtagh area. 相似文献
62.
CUI Ying LIU Jianbo EZAKI Yoichi School of Earth Space Sciences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Crustal Evolu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3)
对四川华蓥楼房湾剖面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早三叠世早期ΔB平均值高于晚二叠世晚期,指示海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大和初级生产力的繁盛。从晚二叠世末期开始δ13Ccarb的缓慢降低是由大规模火山作用以及陆地风化作用加强造成的;早三叠世最早期δ13Ccarb和δ13Corg的快速同步降低所代表的全球碳循环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集群绝灭的主幕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底部缺氧水上涌。总之,二叠-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变化是火山作用、海平面变化、海洋和陆地生物集群绝灭以及缺氧水上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氡(222Rn)是一种放射性气体,氡及氡质子广泛存在于房屋建筑中,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利用纯丙烯酸乳液和超细微SiO2研制出一种防氡涂料,提出了生产防氡涂料的基本配方,经实验室和房屋建筑现场实验,防氡效率分别可达86.16%和84%,能够很好消除氡的危害。本文分析了试验结果,探讨了防氡涂料的机理。 相似文献
64.
采用Herzberg的同位素理论研究了^13C^16O^+和^12C^16O^+基态光谱性质的同位素效应,得到了实验缺乏的^13C^16O^+基态的光谱常数ae,研究了同位素效应对分子结构性质在振动能级、力常数和势能函数展开系数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3C^16O^+基态与^12C^16O^+基态的光谱性质较好符合Herzberg同位素理论的预计,振动能级、力常数和势能函数展开系数的理论预计非常接近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5.
在28±2℃下进行了察尔汗盐湖卤水的蒸发实验,实验设计为2组,分别为阶段固液相全分离蒸发和固相连续沉积蒸发.在蒸发过程中采集了79件固液样品,并利用基于检测Cs2Cl+的高精度正热电离质谱法进行氯同位素组成测定.根据盐类沉积中Na+,K+,Mg2+的含量变化,整个蒸发过程可分为石盐、光卤石和水氯镁石3个析盐阶段,各析盐阶段固液相间的氯同位素分馏表现出如下特征:在整个析盐过程中均表现为正分馏特征,即37Cl在析出相中富集,引起固液相37Cl的逐渐降低;石盐具有最高的氯同位素分馏系数(h),光卤石(c)次之,水氯镁石(b)最低;实验中曾发现,析出相转变的瞬期,有异常的反分馏现象出现,即35Cl在析出相中富集,但是卤水和固相37Cl值均未出现Eggenkamp等人推算的在光卤石及六水镁石阶段升高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残余卤水是35Cl的"汇".实验结果与天然钻孔样品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这些结果启示37Cl值是一个反映卤水演化阶段的良好指标,对于钾盐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67.
68.
分析了长江干流大通水文站丰水季节不同水深(表层、中层和底层)悬浮物的Sr-Nd同位素组成,结合悬浮物粒度组成,探讨河流水动力分选和物源比例变化对悬浮物Sr-Nd同位素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大通站悬浮物87Sr/86Sr比值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从0.730332到0.720857.悬浮物εNd(0)值变化范围为–14.75~–10.09,表现为表层悬浮物较底层具有更负的εNd(0)值.洪水季节,中层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大致上可以代表该时期河流搬运整体悬浮物同位素组成.研究初步认为,导致河流同位素值分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物源的物质对不同层位的悬浮物贡献比例不同,至少在长江流域,来自上游的物质对底层悬浮物的贡献比例大于表层.用Sr-Nd同位素示踪河流沉积物物源是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有效方法,在地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本研究表明,Sr-Nd同位素在搬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异,在应用时应该严格控制采样位置和粒级的选择. 相似文献
69.
南华大学氡实验室使用α谱仪工作站在真空环境下对氡子体进行测量时,由RaA衰变产生的RaB原子会有36%~37%的份额发生反冲损失,如果不采取措施,会对测量精度产生影响并造成测量腔室的污染.本文使用1.5 μm厚的Mylar膜对测量样品覆盖的方法有效消除了RaB的反冲损失,且未对测量系统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华南晚泥盆世腕足动物壳体保存状况及其氧碳同位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南湘中地区上泥盆统弗拉/法门(F/F)界线附近的几种腕足动物化石壳体结构所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其原始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具有棱柱状第三层,二是缺失棱柱状第三层。基于壳体保存程度的详细分析,以阴极发光程度、壳体显微结构为参数建立了壳体成岩作用改造程度的量化模式,经化石壳体氧、碳同位素值的验证,这一模式基本可以用来对不同保存环境下的样品进行筛选。在对比研究中发现,以无洞贝目(Atrypida)为代表的具有柱状第三层结构的样品不仅在保存状况上优于只具有纤维层结构的壳体,而且其氧、碳同位素数值的分布也较为集中,从而说明无洞贝目的壳体是进行氧、碳同位素研究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