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5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新型以微气泡发生器为核心的微气泡气浮工艺与普通压力溶气气浮工艺对比,对含油餐饮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在不同絮凝剂投药量、水力停留时间、工作压力、回流比条件下,两种工艺对水中主要污染物油,有机物(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新型微气泡气浮工艺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于普通溶气气浮工艺.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sis cell,PEMEC)阳极流场内的氧气泡运动特性,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析了多孔输运层(porous transport layer,PTL)表面接触角、液态水流速、氧气产生速率及PTL孔径对氧气泡在流道中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TL处理为亲水性有利于气泡脱离,降低表面气体覆盖率,促进液态水到达催化层;高的液态水流速会减小气泡脱离时间及脱离体积,降低PTL表面气体覆盖率及容积含气率,促进气泡从流道中排出;气体生成速率增大会提高流道容积含气率和PTL表面气体覆盖率,不利于电解池的运行;随PTL孔径增大,气泡脱离体积增大,脱离时间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63.
64.
针对刚性圆柱附近水下爆炸气泡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结合流体体积法捕捉气液两相界面,建立了数值模型;采用电容器放电产生水下爆炸气泡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气泡的脉动,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有效性.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气泡与刚性圆柱相互作用的流场细节信息. 结果表明:气泡在刚性圆柱附近脉动使得刚性圆柱表面流体介质存在速度梯度,速度较大的流体液层冲击气泡形成不同的气泡形状. 定义了一个量纲一的距离参数来表征气泡与刚性圆柱之间的相对距离,研究了距离参数对射流冲击压力、最大射流速度及气泡型心运动的影响. 随着距离参数的增大,射流冲击压力逐渐减小,气泡内部最大射流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气泡型心的偏移随距离参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5.
颗粒粒径的大小是影响浮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浮选入料粒度过粗或过细都会对浮选效率与速率产生不利影响。纳米气泡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以及生存周期长等特质,逐渐成为浮选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纳米气泡浮选过程中的颗粒粒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力空化作为纳米气泡产生方式,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固液界面的纳米气泡,通过浮选试验以及引入六种浮选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研究了纳米气泡对不同粒度级煤泥浮选动力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固液界面的纳米气泡呈圆盘状同时具有超大的疏水角,纳米气泡的引入可以使各粒度级煤泥的浮选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得到1%?5%的提高,同时纳米气泡会引起中等粒级精煤灰分的提高以及细粒级精煤灰分的降低。经比较,经典一级动力学模型为最佳浮选动力学模型,各粒度级浮选动力学规律不会因纳米气泡的加入而发生改变。纳米气泡可以使?0.5+0.25 mm粒级的浮选速率常数由2.70增加至4.33,但同时分别会造成?0.25+0.125 mm与?0.125+0.074 mm粒级浮选速率常数15.45%与8.59%的下降,此外,?0.074 mm粒级煤泥的浮选速率在纳米气泡作用下得到13-18%的提高,对于粗、细等难浮煤泥浮选效率与速率的提高是纳米气泡强化煤泥浮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揭示了生产中浮法玻璃气泡形成的机理、位置、尺寸、组成与操作工艺条件之间的规律,对生产高质量的玻璃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提出分析陡槽自然掺气发展区含气浓度二维分布特征的数学模型,考虑含气浓度大小对气泡浮速和掺气水流阻力的影响以及掺气层水深的沿程变化,得出的计算结果被前人的水槽试验及原型观测资料所验证。分析自然掺气发展区与掺气坎下游浓度耗散区的主要区别,阐明了气泡上浮作用与紊动扩散作用的沿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8.
69.
在实验装置中的滴液漏斗出水口端接一尖嘴,控制了单泡出现的速率及均匀性,根据压差大小而引入的误差,确定了毛细管直径的适宜范围,即0.40-0.70mm(对于水与正丁醇系统)。  相似文献   
70.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采用不同形变和热处理工艺所生产的钨棒和钨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了钾泡的弥散状态和组织性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钾管的长宽比与变形程度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它随不同的变形阶段而变化。本文提出了钾管长宽比的关系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研究还表明,旋锻加工再结晶退火后钨棒中钾泡的弥散状态,对于最终钨丝中钾泡的弥散状态及高温性能起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