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30篇 |
免费 | 897篇 |
国内免费 | 65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26篇 |
丛书文集 | 637篇 |
教育与普及 | 44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27篇 |
现状及发展 | 146篇 |
综合类 | 152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1篇 |
2023年 | 303篇 |
2022年 | 329篇 |
2021年 | 360篇 |
2020年 | 346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405篇 |
2014年 | 765篇 |
2013年 | 628篇 |
2012年 | 749篇 |
2011年 | 769篇 |
2010年 | 734篇 |
2009年 | 833篇 |
2008年 | 959篇 |
2007年 | 829篇 |
2006年 | 632篇 |
2005年 | 675篇 |
2004年 | 553篇 |
2003年 | 582篇 |
2002年 | 563篇 |
2001年 | 584篇 |
2000年 | 517篇 |
1999年 | 459篇 |
1998年 | 432篇 |
1997年 | 420篇 |
1996年 | 387篇 |
1995年 | 306篇 |
1994年 | 349篇 |
1993年 | 222篇 |
1992年 | 227篇 |
1991年 | 233篇 |
1990年 | 173篇 |
1989年 | 155篇 |
1988年 | 110篇 |
1987年 | 80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24.
研究双速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提高直升机的机动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意义.针对直升机双速传动系统低速挡,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运用Runga-Kutta法对非线性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输入和输出两根中间连接轴的扭转刚度对齿轮副动态传递误差、动载系数以及超越离合器滑溜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出轴的扭... 相似文献
25.
26.
利用重矿物组合、砾石倾向、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及多属性反演技术,对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源-汇控砂控相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北部近源火山岩、中部较近源火山岩与侵入岩和南部沉积岩3个母岩区;识别出4大输砂沟槽,北部近源沟槽窄而陡,向南演化为宽而缓,砂体厚、物性差,含油性差、产量低,为扇三角沉积;中部3大沟槽划分为缓坡窄沟和缓坡宽沟2种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前者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产量高,后者砂体较厚、物性较差、含油性较好、产量一般;输砂沟槽核部较翼部砾石粗、砂体厚、物性好,古低凸贫砂,物性差,泥岩为主。受源汇体系影响,中部3大输砂沟槽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渤海海域辽中中洼东三段湖底扇沉积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沉积模式演化等方法,结合经典湖底扇沉积模式、重力流沉积理论和地震资料,定量刻画湖底扇砂体展布范围。研究表明,旅大A构造东三段为富砂型湖底扇沉积,可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远端带、滑动滑塌陡坡带、朵叶缓坡带等沉积单元。根据流变学特征,结合岩性组合、物源搬运距离,可将朵叶缓坡带细分为朵叶碎屑流沉积、朵叶前端浊流沉积。通过建立等时地层切片,优选最小振幅属性,将井震结合,定量刻画出湖底扇砂体的平面展布范围。 相似文献
28.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在教育与心理测量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主要针对被试者的能力及被试者对测试项目的“正确作答概率”进行建模。主要讨论了两参数logistic项目反应理论模型(two-parameter logistic item response model,2PL)下基于PólyaGamma分布的Gibbs抽样方法的贝叶斯估计效果。针对2PL模型,通过Monte Carlo模拟研究了基于Pólya-Gamma抽样方法的估计效果,并讨论了该抽样方法针对不同先验的敏感度。在模拟实验中,具体讨论了测验长度、被试样本及先验分布等因素,最终汇报了2个统计量——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来检验参数的估计效果。模拟分析表明,基于Pólya-Gamma的抽样方法的参数估计结果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29.
为深入理解含大孔隙土体内部水分运移机理,本文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了含大孔隙(>0.15 mm)的三维(3D)等效孔隙网络模型(PNM),并确定了最优代表性体积单元(REV)的尺寸为300×300×300体素,最后进行了大孔隙空间拓扑结构特征定量表征、PNM单相流动及3D大孔隙水-气两相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孔径较小的孔隙数量较多,超过80%的大孔隙孔径集中在0.15~1.00 mm.孔隙拓扑空间结构差异性较大,配位数主要集中在20以内,但部分可达60以上.孔隙平均配位数在3~7之间,平均连通孔隙半径>2 mm.单相流仿真表明,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与CT扫描分辨率,共同导致模拟渗透率与测试结果出现一定差异,但主渗流方向误差仅为3.81%.两相流仿真表明,渗流初期驱替前缘近乎呈直线状,随后呈指进状,之后直至结束,呈不规则状.孔隙残余气主要以块状分布于孔隙边、死角和孔喉突变部位.随渗流时间增加,水相饱和度呈上升趋势(气相饱和度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最终水相和残余气相饱和度分别趋于94.92%和5.08%.该研究能较好地揭示重构土的细观渗流机...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