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4篇
系统科学   67篇
丛书文集   183篇
教育与普及   58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9篇
现状及发展   23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6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7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技术市场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2.
闽越亡国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越国在秦汉时强盛一时,使福建历史出现了较早开发,却在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灭,本文从闽越国的社会生产力、内政外交及军事几个方面来探讨闽越国亡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3.
《太原科技》2005,(3):36-38
为了更好地用人才“第一资源”来推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第一要务”。2004年4季度。由太原市科学技术局牵头。太原市统计局、太原市经济研究中心、太原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对太原地区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教学和卫生技术等5个领域的1.1万名科技工作者基本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占到这5类科技人员总数的10%。调查结果显示:率先发展3年来,太原市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人员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下面是《太原地区科技工作者基本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4.
一、“十五”以来县(市)科技工作回顾(一)科技意识普遍提高,科技兴县(市)已成共识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省”战略,各县(市)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兴县(市)”的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科技兴县(市)、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等活动广泛开展。县(市)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75.
《汕头科技》2005,(2):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6.
《创新科技》2005,(11):56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77.
Lightning flash activities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satellite-based Lightning Imaging Sensor(LIS)database from January 1998 to July 2002.The lightning activity shows a clear diurnal variation on the central Plateau.The peak lightning activity appears at about 17:00 which is 3 h earlier than that in Jingxhou,Hubei in the same latitude belt nearby,indicating that the lightning activit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lar heating on the Plateau.The lightning discharge is weaker on the Plateau than Jingzhou.Hubei and other low-altitude continental regions because of the lower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on the Plateau.The CAPE on the Plateau is 12 times lower than that in Jingzhou,Hubei,and 20 time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ea-level region,such as Guangzhou and Florida.However,the sensitivity of lightning activity to CAPE changes on the Plateau is up to 30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prominent low-altitude regions.  相似文献   
78.
The correlation of opal content and MAR with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of benthonic foraminifera at Site 1143,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ndicates that,since about 900 ka,the increasing opal content and MAR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is inferred to reflect the bigher surface productivity ,for the intensified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would result in the enhanced upwelling and nutrient supply,Time-sequence spectral analyses of oxygen isotopic record ,opal content and MAR at intervals of 0-900 ka reveal that 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oductivity were dominantly forced by the variations of the earth orbital cycles.  相似文献   
79.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同时也是旱涝频繁地区,该地区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是减少人民生命及经济损失的基础和前提.由北京大学赵柏林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BEX)”利用外场观测试验所获得的气象、水文、雷达、卫星遥感等加密与特殊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中尺度降水系统的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并建立了区域气候/水文数值模式及资料同化系统,以提高对气候模拟和预测的能力.该项目主要成果包括。  相似文献   
80.
近30年来宝鸡夏季旱涝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宝鸡30年(1971~200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宝鸡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及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