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教育与普及   80篇
理论与方法论   6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5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本文试从少数民族学生固有的诸多特性,分析民族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公共关系工作中所产生的障碍,并提出了排除障碍的见解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2.
电影《最好的时光》通过三段式结构呈现了淡化、面对、忘却三种不同的对待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状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导演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文山城区及其附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分汉族、壮族、苗族和其他四种民族,论述了各民族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4.
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其坚定的统一立场著称于海峡两岸。他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省出发,他长期思考着台湾社会现代性问题,并自觉地将之作为论述国家统一的依据,从文化根源上驳斥分离主义。他的思考代表着台湾思想界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5.
日文和中文的人称代词差异、他动词句中主语的用词差异以及翻译中求同存异现象,能够折射出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6.
对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今后研究工作总体规划等进行了综述。并以此为触发点,从时代特征、精神根基和学理的层面对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现实意义作探讨。研究民族文化。就是研究应对世界。应对人生的智慧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7.
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地理学的角度,以徐霞客晚年对西南地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考察资料为依据,从聚落的数量、名称、形态、规模、内部结构、聚落景观与建筑、聚落与集市等多个层面,系统地揭示了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考察的贡献,以及他在考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8.
该文对10年来有关民族地区公众、学生和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的科学素养调查正处于起步阶段,调查的数量、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不足,但民族地区科学素养调查有着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9.
沈静茹教授     
沈静茹,女,回族,1966年生,浙江湖州人,198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在武汉大学进修,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赴韩国全北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确定为校学科带头人,同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30.
探讨不同文化中不同民族的谚语,实际上就是对不同文化的经验结晶和智慧闪光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而且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而让我们从新的角度了解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因此我们不仅研究谚语本身,而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研究两种民族文化。基于此,下面本文将对汉英谚语从概念、源流以及社会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