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3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程进  樊亚娟  伍仕国 《科技资讯》2009,(36):140-140
作为我国民族产业的伴生物,职业教育从民国初期起便发展迅速。从体制上讲,这段时期职业教育体制不断地被发展和完善:从“壬子癸丑学制”掀起的实用性实业教育到“壬戌学制”所带来的平民化职业教育,再到“戊展学削”完善化的系统性职业教育,无不为其后的新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2.
民国时期,疫痉多次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由于在当时是一种较新的疫病,出现了痉瘟、伏瘟、疫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多个病名,经过研究和探讨,多数中医认同了“疫痉”这一病名。即将出版的《中医内妇儿科名词》,将其首次规范。  相似文献   
273.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藏传密教在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次藏密的内陆传承虽然没有元、明、清时代帝王统治的大力护持,但传播的范围却更广,社会影响更显著。文章从清末民初藏密在汉地传播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藏密在汉地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民国时期藏密在汉地的传播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4.
本文系民国34年版《龙岩县志》整理、校点后记。本文对近现代福建修志大家郑丰稔生平及其总纂的《龙岩县志》的思想光辉和时代局限性,作了具体、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275.
从土榨加工制糖生产、机制糖厂的兴建、蔗糖产量、食糖的出口4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繁荣昌盛,认为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的发展,为建国以后广西制糖业大规模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量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6.
镇江英才录     
《镇江高专学报》2007,20(3):F0004-F0004
冷遁(1882-1959),字御秋,镇江丹徒人,民主革命家、职业教育家一实业家。1905年安徽武备学堂毕业。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因密谋反清起义,被捕入狱。获释后,1910年创建广西同盟会支部。民国后,任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安徽军政府参谋部长等职,孙中山授其陆军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  相似文献   
277.
通过西京筹备委员会时期的档案及其相关的民国资料,对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1934-1941)西安城区道路建设进行复原,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西安新修城区道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时期的城区道路建设是当时西安诸多市政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较大程度地加快了西安城市近代化步伐,改善了历史时期西安城区道路景观.  相似文献   
278.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08,(22):58-59
邵毓麟的一生与中韩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7月,在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邵毓麟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首任驻韩大使,同时也是末任“大使”。  相似文献   
279.
中国言情小说进入晚清后,强调"情教"大于"礼教",支持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时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在解放"人性"方面是进步的,它也是"小说界革命"的一种形式.但进入民国后,面对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的现状,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文学主张提出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所批判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又回归传统,由蔑视封建礼教开始拥护封建礼教,他们的主张遭受了"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彻底批判与彻底否定旧秩序的代表作家李涵秋,开创了言情小说社会言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80.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民囤初期教育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者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成分认同和对自身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