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着重考察重庆市民众心理和谐状况及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结果发现重庆民众心理和谐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家庭关系较好,人际信任较差;民众心理和谐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民众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家庭经济收入与居住地是制约人们心理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们对心理和谐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32.
民众教育(社会教育)是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在全国民众教育中起着引领作用,以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为个案,概述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发展脉络和组织机构,探究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和实施状况,民众教育尽管有政府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但对民众的智慧开启、文化普及、职业培训起到了积极作用,是社会进步和教育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333.
爱民思想是齐鲁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历史上齐鲁地区不少思想家、政治家都具有爱民思想。爱民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民众的物质利益,主张采用富民政策;关心民众的疾苦,救助社会弱者;主张轻徭薄赋,减轻剥削;主张减轻刑法,重视教育等。齐鲁文化中的爱民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34.
本文从语言实践的社会功能出发,证明了我国出版的某些英汉词典、英语著作中的一鲜为人知的错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同时还探讨了造成这一错误的若干因素,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英语和现代英语发展的新趋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5.
张炜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有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在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邪恶的犬儒及流氓无产者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和理想精神的英雄形象,小说从民间立场出发而不是从通行的意识形态出发所塑造的"革命"与"反革命"形象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36.
《半生缘》小说与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优秀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说《半生缘》文本中的全知全能视角及女性主义立场在其同名电影中以交叉视角出现,其立场的变化也导致了女性批判力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337.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相似文献   
338.
在鲁迅立人说的基础上,对《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既有着对传统的难以剥离,又有着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依据的不明,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339.
徐青 《世界知识》2018,(3):60-61
2017年以来,就台湾前途与岛内民众身份认同问题,岛内诸家机构通过各自民调得到的结果均指向"统升独降"。这引起两岸政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解读。岛内民意普现"统升独降"2017年,岛内多个民调机构调查均显示,岛内民众赞成"独立"的比例降幅明显,赞成统一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台《联合报》11月20日发布的"2017年度两岸关系大调查"民调结果,岛内民众对于"台湾前途"的看法,虽仍以"维持现状"为多数。  相似文献   
340.
作为革命通俗小说的代表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一经问世便引发强烈反响,并经历从小说到话剧、京剧、样板戏以及影视剧的一系列改编,至今仍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学经典与艺术资源。其中,普通民众作为接受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林海雪原》及其延伸文本的接受呈现出一种流动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经历从"革命时代"到"消费时代"的过渡,普通民众接受状况在历史语境的巨大转折下悄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他们的接受呈现为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群体两种权力话语的规训。与此同时,这种规训却产生了反作用力——及至"消费时代",普通民众力图通过"戏说"与"恶搞"重新寻回自己作为受众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