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探讨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认为在高职语文的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为了强调美学在诗词教学中的应有地位,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有意识地感受美,鉴赏美,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2.
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对农民教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农民教育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是其整个农民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专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3.
通过历史分析与文献调研,研究毛泽东的赤脚医生理论与实践,挖掘其合理价值与缺陷。毛泽东的赤脚医生理论在实践中为中国几亿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赞誉。尽管有不足之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借鉴。  相似文献   
54.
[一] 大师去已远,天际散遗芬。 爱马支公俊,雕龙慧地文。 一生三化备,八法六书均。 风雨高楼在,凭谁仰及群。  相似文献   
55.
毛泽东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对党的学习问题十分重视,但是由于他们既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工作任务等又面临着不同的工作经历、工作分工、工作重心等,因此,他们在探索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异同之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研究和分析他们对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贡献,无疑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6.
汪允行 《科技信息》2012,(28):67-67
毛泽东的思想体系里闪烁着对外开放的火花,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就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阐明了向外国学习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使之形成了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7.
研究青年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留宿密印寺的活动情况,萧子升回忆录是主要资料之一,但记载比较简单。在萧子升回忆录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档案资料,结合当年老人的回忆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以揭示毛泽东多年念念不忘密印寺的原因:主要是在此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58.
在水利学家看来,红旗渠最大的特点是“悬挂”在南太行的悬崖陡壁上,“在不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而美联社评论员则认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同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事实上,对当今林州人而言,红旗渠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灌溉土地的甘露,还有父辈们的汗水,  相似文献   
59.
毛泽东实践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毛泽东实践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立足毛泽东实践观,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和任务;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可接受性等多视角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0.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