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87篇 |
免费 | 284篇 |
国内免费 | 41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83篇 |
丛书文集 | 424篇 |
教育与普及 | 105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29篇 |
现状及发展 | 50篇 |
综合类 | 92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73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466篇 |
2013年 | 403篇 |
2012年 | 459篇 |
2011年 | 617篇 |
2010年 | 585篇 |
2009年 | 737篇 |
2008年 | 746篇 |
2007年 | 612篇 |
2006年 | 566篇 |
2005年 | 507篇 |
2004年 | 482篇 |
2003年 | 466篇 |
2002年 | 384篇 |
2001年 | 363篇 |
2000年 | 379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260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24篇 |
1992年 | 175篇 |
1991年 | 176篇 |
1990年 | 122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代丽 《科技导报(北京)》2011,29(16):8-8
大气环境是动植物生存、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世界各国对大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 相似文献
104.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对采自贵州省各县市地萼苔科Geocalycaceae植物标本(300余份)的鉴定,经统计贵州省地萼苔科植物现有18种l变种,其中中华裂萼苔Chiloscyphus sinensis、爽气裂萼苔C.fragrans为贵州新记录.根据各个种的形态特征,编制了该科的分种检索表,并对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5.
106.
本研究以高原鼢鼠为材料,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对营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经过低氧处理后延髓中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低氧适应后,高原鼢鼠延髓中Fos蛋白表达的量随低氧浓度的降低而升高,较常氧组,低氧浓度14.1%7天组、低氧浓度10.5%7天组、低氧浓度6.5%1天组Fos蛋白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3.67倍、7.76倍和33.38倍.同时在一定的低氧浓度中,Fos蛋白的表达量随低氧时程的延长而降低.高原鼢鼠在低氧浓度14.1%以下,7天低氧适应延髓中Fos蛋白表达量低于4天适应的表达量(P>0.05);同时在低氧浓度10.5%下,7天低氧适应延髓中Fos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4天适应的表达量(P<0.01).由此可见,高原鼢鼠能够适应低氧环境,在低氧刺激下,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能够主导机体各系统的低氧反应.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为了分析不同性状的植物基生物油对沥青老化行为的影响规律,首先以废弃玉米秸秆热裂解产生的3种不同性状(液态、半液态、固态)的产物作为植物基生物油,将其分别与基质沥青共混制备出了含3种不同性状植物基生物油的生物沥青,然后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及渗透凝胶色谱(GPC)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类生物沥青老化前后的常规性能、流变特性及化学组分分子量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物基生物油的添加会使生物沥青中的黏性成分比例提高,导致所制备生物沥青的常规性能在老化进程中衰减更快,建议制备生物沥青时将植物基生物油的掺量控制在10%以下;植物基生物油的掺入主要会使生物沥青中的小分子量(M<1000)组分含量增加,从而导致所制备的生物沥青中化学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减小,其中半液态植物基生物油对生物沥青中化学组分分子量分布情况的影响最小;老化后3种生物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和车辙因子增大、相位角减小,且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类的生物沥青老化后的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均大于基质沥青,其中采用半液态植物基生物油制备的生物沥青老化后的性能保持能力最佳.总而言之,植物基生物油的掺入会减弱生物... 相似文献
110.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与抗性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机制,阐述了通过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负交互抗性和抗药性基因的利用,将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基因用于生态防治因子,推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