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厦门及周边地区产10种食用菌的脂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厦门及周边地区产的黑木耳、鲍鱼菇、平菇、香菇、草菇、茶树菇、鸡腿菇、金针菇、蘑菇和姬松茸(子实体和菌丝体)的10种食用菌样品中的脂肪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了样品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食用菌的粗脂肪含量在1%-5%之间,其中姬松茸子实体最高(约5.4%),最低者为黑木耳(约0.7%).脂类中共有10种脂肪酸组成得到了确认,但在含量及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又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等为主要脂肪酸,其余的则明显较少.这些为从不同角度探讨对上述食用菌的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2.
提出以热分析方法测定醇、酮有机溶剂中棕榈酰胺在乙醇和十六醇及十八醇在丙酮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有原理简单、数据重现性好、数据精密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3.
加工温度对哈密瓜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加工温度对哈密瓜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工温度30℃条件下,哈密瓜风味物质主要由2-丙烯酸甲酯、乙酸甲酯、γ-丁内酯及呋喃醇等组成;在70℃条件下,其风味物质则全部丧失,代之以C8—C40的烷烃基化合物,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哈密瓜中棕榈酸含量明显减少,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4.
本文研究了从棕榈油中获得棕榈酸,再借助催化剂与不同的醇反应合成棕榈酸酯,确定了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并研究了棕榈酸合成其他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为棕榈油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脂肪酶催化合成异维生素C棕榈酸酯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于Candida sp.99-125的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异维生素C棕榈酸酯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反应速率v0棕榈酸和异维生素C摩尔浓度的比值有关。v0随着cpal/ciso的增大先是增大,至cpal/ciso值接近15时v0基本不变。另外,考察了溶剂、温度、转速、酶量、初始水含量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很好的符合乒乓反应模型,确定了最反应速率vm和米氏常数k′m,由双倒数曲线可以得到,vm=5.86μmol/(min·g),k′m=0.092mmol/L。  相似文献   
86.
以L-抗坏血酸-2-磷酸酯和棕榈酰氯为原料,DMAP为催化剂,酰氯化法合成L、抗坏血酸-2-磷酸石-棕榈酸酯.研究了L-抗坏血酸-2-磷酸酯与棕榈酰氯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收率的影响.工艺条件优化后,收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87.
采用UFLC-Q-TOF-MS/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根据各物质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鉴定出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中16种杂质,其中克林霉素九酸酯、克林霉素十酸酯、克林霉素十一酸酯、克林霉素十三酸酯为首次检到,本研究为其质量监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8.
低温下棕榈某些生理变化及低温锻炼对棕榈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电导率为指标研究了低温对棕榈叶片细胞的膜透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低温处理不同时间的棕榈叶片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及超氧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使棕榈叶片细胞的膜透性大幅度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而SOD活性则表现为先增高继之下降的趋势,经过低温锻炼的棕榈在膜稳定性,保护性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均高于未经过低温锻炼的棕榈,低温处理后经过锻炼的棕榈  相似文献   
89.
选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有机脂肪酸作为导向剂来制备层状的羟基磷灰石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通过棕榈酸作为导向剂,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了层状介观羟基磷灰石(LMHAs),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LMHAs具有有序的层状介观结构,层间距约为4.4 nm,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纳米粒子的加入可提升生物柴油的整体性能。采用挂滴式液滴法,在673、773、873 K环境温度下,用碳纳米管和纳米氧化铝,混合纳米粒子添加浓度为50、100、250、500 mg/L时对棕榈酸甲酯(MP)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673 K的温度下只有100 mg/L浓度配比的纳米添加剂促进混合液滴加速蒸发,在773 K的温度下所有浓度配比的纳米添加剂都提高了液滴蒸发速率,但250 mg/L的纳米添加剂使得液滴最快蒸发结束;在873 K的环境温度下4种不同配比的纳米添加剂都促进了液滴蒸发,但在对比蒸发时间时发现,100 mg/L的浓度配比是蒸发最快的。可见,不同温度下促进蒸发的纳米粒子的临界浓度阈值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